《京城81号》4亿票房:类型片成功本土化
国产恐怖片一向给人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印象,然而今年暑期上映的《京城81号》却在《变形金刚3》《分手大师》《小时代3》《老男孩猛龙过江》同档竞争的情况下,收获4.11亿高票房成绩并引发热议,成为值得关注的产业现象。9月16日,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办的“国产精品电影论坛之《京城81号》座谈会”在京举行,《京城81号》导演叶伟民、出品方福建恒业总经理陈辉,以及来自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各个高校的学者共同探讨了《京城81号》成功背后的秘密。
出品方专做惊悚攒足经验 真实古宅+东方元素营销制胜
出品方福建恒业总经理陈辉率先发言:“恒业成立至今发行过大大小小50多部电影,其中有20多部左右惊悚片,前几年所有人都将钱投大片的时候,我们在专心做惊悚的内容和渠道、营销的开发,《午夜心跳》取得了以小搏大的成绩,开启了惊悚片三年化营销的案例,后来我们也将这一商业模式复制到了《绣花鞋》等身上,同样也取得了成功。我们在口碑和票房上同时拿的出手的电影几乎没有,我就在想,既然是非主流专业户,就要发挥专业性,做真正的恐怖电影,所以《京城81号》就在这样的思路下推出来了。我没有看过同名的网络小说,但于磊作者跟我讲过这个概念之后,马上吸引了我。这座楼真的存在,它赋予了《京城81号》无限的商业价值。接下来,我们找到了刻画女性有经验的叶伟民导演。”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藩称恒业是“中国的狮门”,出品电影实行差异化策略,在发行上今后可以探索一下从传统“空军式”到近年来“陆军式”的新模式。
经过约20部惊悚片的实践,恒业已经拥有相当足的类型操作经验。在总结《京城81号》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时,陈辉说:“首先我们的故事题材就是改变自北京四大古宅之首的故事,故事来源有真实的落脚点,观众恰恰就是对真是的东西充满好奇。还有充满东方色彩的营销,提炼出电影的核心概念,东方元素,并在前世今身的主题下,归纳出电影中还原、轮回等等民间话题点。说到发行方面,《京城81号》敢在《变形金刚4》的尾部上映,也正好被夹在两部粉丝电影《小时代3》《分手大师》中间,在首映只收到15%的收入,当时院线还是持边缘态度。但首映日上座率实现了《京城81号》的第一次逆转,首日4500万的票房也奠定了这个基础,成为国内首部亿级大片。我们打算制作《京城81号》第二部,也想得知这个“后京城”的时代,在市场竞争中延续话题,继续创作出国产类型片的新记录。”
高校学者也纷纷认为,《京城81号》由原来的《朝内81号》改名而来,广泛提高了观众对真实古宅的关注度;同时电影宣传也比较得当,海报是充满人情味的合影和四合院,而没有使用国产恐怖片常见的吓人场景。
延续叙事传统、拓展类型空间 根本还是描写人性挣扎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认为,类型片一定要本土化,《京城81号》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惊悚片恐怖片,而是大量描写人性挣扎,把人的心理欲望突显出来,故事讲得非常精彩。“《画皮2》当时也是,本来是一个鬼怪故事,但是它中间有一个悄悄的转换,把一个鬼怪的故事变成一个现代伦理的故事,这一点上尤其跟女性观众达成了一种默契。”饶曙光还认为,中国电影发展应着重注意类型的拓展,以及类型发展的可持续性,让成功成为可以复制的模式。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索亚斌发言称,恐怖片往往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市场类型,《京城81号》代表了中国惊悚片、恐怖片的成熟,全片印象最深的不是闹鬼的地方,而是走廊玩球那段,这是一种视听化表达的东西。电影最大的意义是大大突破了惊悚类型原有的市场空间,充分发掘了中国特有的资源。但《京城81号》只是总结而不是开山,因为中国恐怖片就两种,一种是疑神疑鬼的精分片,一种是装神弄鬼搞破坏,这种门槛还需要未来进行突破,例如关于现代的超自然现象的电影。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丁亚平从影史角度阐述了影片叙事的传统脉络:“《京城81号》延续或者是建构了一个中国社会惊悚片的叙事传统,以社会政治学等的视野去发掘民间资源、社会资源。1948年就拍过《13号凶宅》,1975年吴思远拍过《13号凶宅》的香港版也非常成功,1995年的《人约黄昏》,之后一直到叶导的《绣花鞋》和《京城81号》,构成社会惊悚片的发展脉络。它们都是将情爱引起谋杀闹鬼和反封建反帝这样一个宏大的政治议题编织到一起,这些离奇都源于政治领域的不平等、不公正造成的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