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产业协同谋共赢(京津冀协同发展)

28.11.2014  12:04

  河北张家口打响京津生态屏障绿化攻坚战。新华社发

  河北省秦皇岛市开发区第三小学望海店村北斗校车乘车点,学生们准备刷卡乘车上学。记者 刘 龙摄

  河北宣化一家电器生产企业的高压配电柜生产车间。新华社发

  谈起京津冀,人们总不由得将其和中国版图上另外两个重点区域长三角、珠三角作比较。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不平衡的区域经济,甚至衍生出严峻的区域环境问题,像一条条鞭子,在不断催促产业调整振兴融合奋蹄向前。此次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上,区域产业的走向成为与会嘉宾关注、热议的焦点。

   疏解调整

  产业先须迈大步

  正如此次论坛“产业转移对接与转型升级高端对话”主持人、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主任皮树义所言,京津冀一体化,就是要扶贫、治病、增肥、瘦身。对河北来说加快发展是要扶贫,是要增肥,对北京、天津这样的特大城市来说,要瘦身,要治理城市病。

  找寻“治病”与扶贫的共同药方,疏解调整是良药。可是,如何疏解?如何调整?

  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北京公司总经理毛大庆说,要实现疏解调整,单靠行政手段促进人口外迁行不通,产业布局必须先行,这样才能聚集人气,之后同步完善各项基础设施,让新兴城镇各项功能齐备、更加宜居。

  其实,产业带动疏解调整的探索早有成功实践。参加论坛的首钢总公司党委副书记何巍表示,搬离首都10年,通过搬迁建设,首钢京唐公司共安置首钢北京地区停产职工8000人,招收河北高校毕业生4000人。长期为北京钢铁业服务的设备维检、备件制作、信息化运行维护等一批企业转移到曹妃甸,带动相关生产性服务业1.2万人就业。产业的发展不仅引得凤凰来,也带动了地方建筑房地产、交通运输、现代服务业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今,原本荒芜的曹妃甸已经“长”成了新城镇。

  京津冀一体化,企业要做推动者。论坛嘉宾、天津天士力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闫希军表示,集团总投资30亿元、在河北安国投资建设“数字中药都”项目,力图打造国内第一家信息化、业中药材交易市场,希望借此促进当地经济的良性发展。

  首都要做到“瘦身健体”,就要肯“舍”。论坛嘉宾、北京市旅游委委员邹伟南告诉记者,打造京津冀旅游大盘子,不仅有利于疏解调整,还可以更好地促进整个区域产业潜力的挖掘。

  在产业先行的理念下,三地共同搭建了10个科技创新平台和20个产业合作平台,有序促进产业转移。初步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北京市共推进产业转移疏解项目53个,同期,河北省与北京的合作项目达2948个,从首都引进资金256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7%和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