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把脉”垃圾分类难题

05.11.2017  23:35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日前分组审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执法检查报告,垃圾分类问题引发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关注。多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表示,垃圾分类尽管已经试点多年,可仍在“原地踏步”,建议通过建立奖励制度等方式,尽快让垃圾分类落到实处。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云龙说:“我住过的地方,离开20多年了,回去一看垃圾收集还是那个样子。现在住的地方,2005年住进去的时候垃圾收集分类是什么样子,现在还是什么样子。”

  侯义斌委员表示,即使被政府定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单位的社区,大部分垃圾分类工作做得也并不好。差距很大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目前社区居民基本上没有人真正按照分类去投放垃圾;另一方面是市政的垃圾收集车辆没有按分类垃圾进行收集,小区楼房前的四五个垃圾桶是一起倒到垃圾车里去,并没有分类垃圾的收集车。

  马馼委员说,有些小区里推广垃圾分类,分为可回收、厨余、其他三类,但形同虚设,有的群众坚持分类了,但垃圾收运的时候又混为一谈。现在垃圾量巨大,如果很多城市垃圾围城,“美丽中国”就无从谈起。

  生活垃圾分类不到位的后果如何?韩晓武委员表示,目前这种混合收集垃圾的方式,许多可利用的物资和有毒有害物一起混入垃圾中,加大了废品回收的成本和难度,同时也使垃圾中的有机物含量增多、水分增多、成分更复杂,造成焚烧处理热值低、堆肥处理产品质量差、填埋处理污染大等问题。在解决垃圾的问题上,要切实抓好分类回收这个关键环节。

  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纷纷提出了推进垃圾分类的建议。吕薇委员建议,要增强居民责任,建立激励机制,如上海的居民绿色积分卡能够在社区发挥作用,调动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列席此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高广生建议,应建立政府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的回收体系,对群众进行垃圾从源头分类回收、加工再生利用重要性的宣传教育,并在乡村、街道、社区设立垃圾有偿回收点,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垃圾和废旧物资的有效利用率,还可以大大减少工作量和成本。同时,引进社会力量、民营企业等参与垃圾和废旧物品回收处理。

  除对垃圾进行分类,更要从源头上减量,已成为与会人员的共识。韩晓武委员说,垃圾减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关键措施。近年来,我国商品包装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很快,另外越来越多使用一次性物品也增加了垃圾的产生量。

  多位委员提出,限制一次性物品的使用、规范产品包装行为、改进包装材料和设计,力求减少一次性消费品产生的垃圾。同时,提倡奖励精简包装、绿色环保包装,减少垃圾产生量。

        编辑:李傲然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