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致敬“大体老师” 北京2097人实现遗体捐赠

03.04.2016  12:13

 

        北京长青园公墓内的“生命”纪念碑,是专为遗体志愿捐献者而树立的。清明假期,不少民众前来祭奠凭吊。 曾鼐 摄

   中新网 北京4月3日电(记者 曾鼐)  梨花风起正清明。北京长青园公墓内,松柏相依,一片安详肃穆。高耸的“生命”纪念碑前,祭奠凭吊者络绎,向一个个平凡又伟大的名字,致以哀思和敬意。

  这是北京专为遗体志愿捐献者树立的纪念碑。“双手托心”的石碑,挺拔耸立;环绕两侧的墓碑群内,没有骨灰、没有遗骸,惟留下密密麻麻的名字,依捐献年份排列,共2096个(尚有1名捐献者名字未刻上墓碑)。

  “家里过得都挺好的”。一个以太阳帽遮面的中年女性,用手绢反复擦拭碑上一个李姓名字,随后系上了一串紫色的绢花。

北京长青园公墓内的“生命”纪念碑,是专为遗体志愿捐献者而树立的。清明假期,不少民众前来祭奠。 曾鼐 摄

  春风习习,枝叶呢喃,不少贴在墓碑上的小纸片,随风而动:“妈妈,今天天气特别好,妞妞马上就毕业了,您就放心吧”;“爸,儿子祝您在另一边要快乐啊”……

  碑文烫金色的名字,寄托着亲友的眷念,也定格了生命的印记:

  101岁高龄辞世的孙雨南,体检中得知自己的肾脏天生特殊,决定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

北京长青园公墓内的“生命”纪念碑,是专为遗体志愿捐献者而树立的。清明假期,不少民众前来祭奠。 曾鼐 摄

  “老八路”谢怀修,按待遇可以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但得知中国用于医学研究的遗体紧缺,说服家人进行捐献……

  在生命的最后,他们职业各异,身份不同,却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大体老师——这是医学界对遗体捐赠者的尊称。

  “从你们身上,我们认识了第一根神经,切开了第一条动脉,熟悉了第一个脏器……是你们让我们更懂得了生命的意义。”清明前夕,600多名北京医疗单位代表、医学院师生等,齐聚“生命”纪念碑前,悼念这些“无言的大体老师”。他们身着白大褂,手持雏菊,面对纪念碑深深鞠躬。

北京长青园公墓内的“生命”纪念碑,是专为遗体志愿捐献者而树立的。清明假期,不少民众前来祭奠。 曾鼐 摄

  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学生王诗蕊说,在解剖室里,不知道他们的生卒年月、他们的名字,但永远感念他们在医学之路上的引领。

  “会好好珍惜每一次实践的机会,尽我所能去救死扶伤”,她说。

  作为一名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顾沂蒙回想起大学第一次解剖,记忆犹新:“心情很复杂,边哭边做,每一刀都很小心”。

  顾沂蒙说,正因为他们的奉献,才能让医学进步,让更多的生命得以延续。

  26岁的王纯是一名妇产科医生:“工作后越来越觉得大学解剖的机会多么难得。”她说,每次解剖前都会对遗体鞠躬,解剖后会缝合切口、清理遗体。

  “每个医学生都很尊重解剖的尸体,今后会勤练医术,把对生命的尊重传承下去。”

北京长青园公墓内的“生命”纪念碑,是专为遗体志愿捐献者而树立的。清明假期,不少民众前来祭奠。 曾鼐 摄

  据了解,北京市的志愿捐献遗体工作始于1999年。截至目前,北京已有19908人报名志愿捐献遗体,其中10729人办理了公证,2097人实现了遗体捐献。

  北京解剖学会常务理事孟庆鸣介绍,仅2015年,北京3个“志愿捐献遗体登记接受站”就接收了235具捐献的遗体,缓解了北京地区医学教育、研究中人体解剖学标本过于紧张的状况。

中国战疫观察之三:党旗高扬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山东网
绿色中国 加速前行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中国山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