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浪费折射英国教育体系弊端
在校园里学习的英国大学生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但很多人毕业后不得不面对“高学低就”的残酷现实。黄培昭摄
大学毕业生踌躇满志步入社会,有的发现工作与所学专业风马牛不相及,有的发现工作并没有学历门槛,低学历者亦可胜任……这种学非所用和“高学低就”的现象,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中的西方国家普遍存在。这一现象折射出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暴露了西方国家在教育体制“顶层设计”上存在的弊端。
经济因素冲击大学生就业
据8月20日出版的英国《卫报》报道,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英国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将近六成不仅学非所用,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不相关,而且还有不少人从事较低技能的低薪工作。在经合组织中的西方国家里,不仅英国如此,很多国家也存在类似问题。
英国人力资源发展特许协会8月19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58.8%的英国大学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不需要大学文凭就可以完成。在欧洲国家中,英国学非所用问题的严重性仅次于希腊和爱沙尼亚。报告称,在英国,每12名大学毕业生中,就有1人从事低技能工作,工作地点包括小餐馆、咖啡店、旅行社和商店的客服中心或收银台等。该协会的报告还指出,由于研究生数量与高技能岗位之间难以形成匹配,因此,有超过一半的英国研究生毕业后从事低于自身学历的工作,人数超过欧洲其他国家。
在经合组织的西方国家中,英国的大学毕业生比例达54%,排名第二,仅次于冰岛,而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的比例仅有31%。
英国经济和商务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在2014年的大学生中,毕业半年后仍有20%的人没工作,40%的人被迫从事低技能工作。如果将这一数字进行纵向比较,4年前,同样是在毕业半年后,只有11%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32%的人从事低技能工作。经济和商务研究中心指出,经济不景气对刚离开校门的毕业生冲击最大,虽然眼下英国经济形势好转,但由于惯性因素,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前景仍不乐观,最坏估计,毕业半年后,可能有55%的人不是无业就是从事不需要大学学历的工作。
这份调查显示,“高学低就”正成为一个困扰大学生的普遍现象。调查报告强调,诸如历史和哲学等大学开设的很多专业未来就业面非常有限,有56.7%的历史和哲学专业毕业生面临“高学低就”的窘境,法律专业毕业生达54.7%。牙医和兽医等专业的就业前景最佳,“高学低就”的概率只有0.1%到2.9%。
高学费与低回报引发质疑
形成所学和所用“严重脱节”以及“高学低就”的原因,一是生源多、岗位少,即人才的供需链条出现结构性不合理弊端;二是经合组织国家尚未走出经济低迷的阴影,经济复苏整体乏力,就业形势不佳,导致用人需求不旺;三是教育体制,即“顶层设计”本身存在诸如学制短(英国大学本科只需3年即可毕业,研究生两年可毕业)、教育产业化严重等缺陷,造成大学生供过于求,就业压力大。
英国媒体报道说,这种现象,让许多人开始怀疑“花钱读大学值不值”。尤其是2010年英国政府大幅提高大学学费后,不少人对是否读大学提出质疑,开始思考读大学的投资回报率问题。英国麦当劳首席执行官吉尔·麦当劳就对媒体公开表示,对年轻人来说,与其花3年高昂学费读大学,还不如到麦当劳工作来得实惠。“每年9000英镑的学费是笔不菲的支出,投资人当然期望能有像样的投资回报,否则意义不大。”
学非所用、“高学低就”状况造成的后果,一是导致人才浪费,二是会冲击和干扰原本低端的劳动市场,三是会造成生产效率甚至收入的下滑。对此,英国贸易集团的人力资源部门就强调,眼下,英国研究生人数已近饱和,研究生不得不向低技能岗位进军,造成大量工人失业,这一趋势会造成英国生产效率直线下降。《卫报》分析指出,英国研究生需求渐趋饱和,现在很难给不断增加的研究生提供高技能岗位,这意味着教育投资会导致更多资金浪费和学生债务。
政府要切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蛋糕
位于伦敦的卡斯商学院教授菲利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如果要破解“高学低就”带来的弊端,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失为一个思路。学生中学毕业后,没必要挤大学的“独木桥”,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学习掌握一技之长,更早服务社会。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应切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蛋糕。
英国媒体报道称,根据欧洲社会调查局提供的数字,2004—2010年间,欧洲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待业研究生数量呈上升趋势。其中,2010年英国待业研究生的比例占到一半,超过希腊和爱沙尼亚。相比之下,由于德国、荷兰和斯洛文尼亚等国一直在进行有效的职业教育,只有少于10%的研究生处于待业状态。这一做法值得英国借鉴。英国大学联盟的一份报告称,与10年前相比,接受大学教育的学生数增加了25%,全日制研究生的数量增加了75%,显然,英国眼下的研究生人数过于庞大。
此间舆论认为,相关的调查和统计结果,指出了英国教育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非一朝一夕之功,如不重视,不仅将对英国教育体系形成压力,其衍生问题还将对社会造成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