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公共文化服务的暑期“生存之道”
又是各大中小学生的暑假时间。广大家长对放心的托管班、兴趣班、暑期活动的需求日益强烈。而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为了保障孩子在暑期的文化权益,又提供了哪些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积累了哪些经验?在进一步提升质量上,还需要解决哪些困难?
“牵手学堂”:让公共文化服务“适销对路”
7月6日,在浙江宁波北仑区新碶街道银杏社区活动中心,区非遗传承人林明良正在社区开办的暑期“牵手学堂”里,指导一群“小候鸟”糊风筝。正在读五年级、12岁的王梦梅是安徽人,她父母都是来北仑打工的“北漂”,暑期没有时间照顾她,于是送到了社区的托管班。“在这里比回老家好,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有老师指导做作业,还能学习手工、唱歌跳舞、参观展览,我很喜欢。”玩得正欢的王梦梅说。
银杏社区以外来人口为主,社区负责人胡君介绍,外来儿童心理上常有压力,不易与本地孩子交流融洽;而外来务工人员尤其是双职工家庭,无时间、无精力、无学业素养看护和教导孩子。“为免去家长后顾之忧,给孩子更好的暑期学业教导和人文关怀,牵手学堂应运而生。活动不仅有舞蹈、武术、剪纸、绘画等兴趣班和户外参观实践,又有宁波话培训、文明礼仪、心理教育等讲座和培训。而且这些活动都是免费的。”
结合社区人口结构的特点,苏州图书馆各分馆也开展了许多针对性的暑期活动。苏州图书馆馆长助理费巍介绍,比如,元和、潼泾、高新区分馆的暑假活动,都有针对外来务工子女的苏州传统文化普及、安全教育等活动,让“小候鸟”在健康成长的同时,提升对苏州的归属感。
目前,在我国的很多地区,人口结构都在发生着很大转变,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如何打破惯有的服务模式和路径依赖,提供“适销对路”的公共文化服务,已经成为一个不小的课题。而就在东部发达地区,外来人口所占的比重持续上升,除了做作业、看电视、打游戏,外来务工子女的文化权益如何保障?为何不利用现有的公共文化场所打造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
探索的过程一定会面临许多问题。胡君谈道,“社区之前只能‘单打独斗’,自己联系来支教的大学生,活动开展缺乏持续力,后来积极争取街道支持,由关工委联系大学生在各个社区的托管班内进行统一调配;之前缺乏专业的管理经验,现在落实完善各类制度,比如与家长们签订《学生安全责任书》,要求上下学必须凭接送卡由家长亲自接送并签字,以做好学生的安全管理。”
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探索整合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方式和途径,实现共建共享”。可以说,专业化的管理和完善化的制度设计正是牵手学堂积累下的可供借鉴的有益经验。
携手“互联网+”,实现服务延伸
7月30日,通过“文化有约”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浙江嘉兴的企业工人孟俊早早为孩子预约了嘉兴市博物馆的模拟考古、模拟沙滩坑、软陶、泥塑等暑期活动。“这些活动都很有意思,不仅能普及文物知识,还可以培养小孩子的动手能力,我们很喜欢。在网上预约也很便捷,我身边有很多人都在用。”孟俊说。
嘉兴市博物馆馆长顾丽娟说,博物馆在很多人眼中都很“神秘”,即便办了很多有趣的活动,在社会上的知晓度也并不高,所以真正亲近博物馆的人并不多。“现在通过‘文化有约’服务平台,让人们都能知道活动信息,活动预约等服务也大大提高了参与的便捷程度,真正提高了博物馆的人气!”
“暑期是孩子们走出课堂、拥抱阅读的好时机,作为图书馆,我们看准了这一时段对孩子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在‘书香苏州’微信公众号上,活动信息都及时推送、一览无余”,费巍介绍,暑假期间,苏州图书馆1家总馆、69家分馆都开展了“七彩夏日”暑期少儿读书会、暑期阅读总动员等活动。
在我国很多地区,公共文化场所已经建起来了,活动开展了,甚至信息发布网站也建设了,但很多老百姓依然表示“很少去活动场所”“不知道活动信息”“没参与过活动”。费巍表示,苏州图书馆之前开展暑期活动也遇到过一些问题,原来的宣传局限在到馆人员才知晓,使活动开展难以积累人气,后来,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让老百姓随时随地都能知道我们开展了哪些活动,并通过积分奖励来激励他们参与活动,使暑期到馆人数由2010年的144万人次上升到2013年的207万人次。
我们看到,无论是浙江嘉兴的“文化有约”,还是苏州图书馆的“书香苏州”,都是利用新媒体的实时性、互动性特点,将服务延伸到了每个人的“手中”,是科技创新与公共文化服务深度融合的典型范例。专家建议,各地都应结合“宽带中国”“智慧城市”等国家重大信息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通过建立统一服务和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采集数据并分析处理,有效地把文化活动送到有需要的老百姓身边,畅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补足硬件短板,加快软件建设
当东部地区孩子们在公共文化场所内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之时,我国中西部地区多数公共文化机构还较少开展类似活动。而东部地区在发展中曾经面临和逐步解决的一些问题,比如场地和人才的缺乏、宣传方式单一、服务专业性欠缺等,都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正在或即将面临的问题。专家表示,“硬件短板可以通过资金投入补足,而其它方面的难题,则需要不断在‘软件’上做好服务,赢得生存发展的机会。”
单靠政府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探索发动社会力量来参与。《意见》指出:鼓励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各类文体设施向社会免费或优惠开放。创新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模式,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开展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
胡君介绍,银杏社区牵手学堂因场地和管理以及资金投入的限制,每年只能招收50余名学生,而现实的入学需求却远远大于这个数字。对此,胡君建议,各地在探索暑期假日学校的“生存之道”时,可以探索开办主体的更加多元丰富,不单单社区、村可以开办,也可发动企业、社会组织开办;同时,场地也不一定要局限于社区文体中心、图书馆、文化馆,可以探索开放中小学学校、政府租用社会培训机构场地等。
专家表示,公共文化服务应祛除“文化活动摆在这里,老百姓爱来不来”的“衙门作风”,必须落实到“服务”上,把民众需要的服务送到“家门口”,并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众参加。可以说,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一心一意做好服务,才是公共文化机构得到群众认可、获得持续发展的“生存之道”,也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