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文艺评奖贵在干净与纯粹
在第二十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由国家图书馆主办的文津图书奖第十次颁布了获奖图书名单。10年来,各种文艺评奖、各类文艺作品榜单几乎都曾引起争议甚至爆出丑闻,但文津图书奖似乎独立俗流,不沾不染,始终如一朵莲花般散发出沁人的清香。为什么文津图书奖能做到独善其身?用作家周国平的话说就是“这个奖办得干净、纯粹。”
何谓“干净”?没有丑恶不洁的杂质,是为干净;何谓“纯粹”?不忘初心,坚守宗旨,是为“纯粹”。干净与纯粹理应成为所有评奖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但实际上,近些年我们的一些文艺评奖既不干净也不纯粹。有的国家级文学大奖连打油诗都能入选;有的文学大奖获奖者大部分是这个主席、那个官员;有的电影大奖,24个奖项能颁出54个奖杯;有的电视剧大奖,优秀男女演员一个奖项能评出两三个获奖者;更有甚者,为了评奖拉关系、走后门,送礼送钱,以钱换奖……这些现象使评奖变了味。
变了味还在其次,如此评奖使文艺评奖丧失了其宗旨与功能,失去了应有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评奖的本质就是筛选和区分,就是为了把优秀作品和优秀创作者凸显出来。我国每年出版图书45万种、电影600多部、电视剧上万集、长篇小说上千部……要在浩若烟海的作品里把真正优秀的挑出来绝非易事,一般大众更没有这样的条件和能力。因此,文艺评奖就担负着为受众挑选优质作品的任务。而一些国家级文艺评奖不但要推荐优秀之作,还担负着树立正确导向、引领创作潮流的重任。但是,种种不正常的现象使文艺评奖丧失了应有的区别功能,丧失了严肃的导向作用,也失去了群众的尊崇与信任。上世纪80年代,电影百花奖等影视评奖能有上千万人参与投票,获奖者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获奖作品历久弥新。而今天,类似评奖群众参与人数大幅降低,许多文艺评奖越来越变成小圈子的事情,自编自导、自拉自唱、自娱自乐,社会大众对评奖的关注度越来越低,谁得奖都引不起大家的关注。
文艺评奖之所以出现这么多乱象,既有评奖过多过滥的原因,也与制度建设薄弱、管理不够细致等因素有关,但更为关键的是评奖本身被赋予了过多的不应由评奖所承担的功能。比如,许多单位把评奖作为职务晋级、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把评奖作为工资、奖金、待遇的加分项,使得评奖与利益紧紧地捆绑在一起。评奖渐渐变成了争夺和分配利益的一个工具。如此一来,评奖想不变味儿都难。
文津图书奖之所以能独善其身,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该奖是纯粹公益性的,获奖仅仅是个荣誉,不会给获奖者带来实际的金钱或其他利益。为了保证评奖的独立和公正,文津图书奖拒绝任何利益相关方如出版社之类的机构赞助,阻绝了市场化和商业化的侵蚀。整个评奖过程严格保密,获奖者只是在接到主办方的电话时才第一次得知自己获奖。从奖项设置上也能看出文津图书奖坚持原则的苦心。最初有人建议设立文学作品奖,但评审专家分析认为,文学奖已经有很多了,而且文学作品的价值往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沉淀才能为人所公认,最终没有设置文学作品奖。可以说,干净与纯粹保证了文津图书奖的声誉,也赢得了读者的信任。
从文津图书奖10年经验来看,文艺评奖要重塑形象,重建感召力和影响力,就必须剥离不属于文艺评奖本身的内容,让评奖变得干净和纯粹起来,绝不能把评奖变成名利的工具。
除了评出好作品,文艺评奖什么也不做;除了是一个荣誉,文艺评奖什么也不是。总之,文艺评奖要像钻石那样绽放出璀璨的光芒,就一定要干净和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