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清波荡漾南四湖(生态)

24.08.2017  21:13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这个夏天,生活在南四湖畔的“前渔民”史业明过得很舒心,闲暇时哼着红色小曲,带着4岁的孙女丹妮泛舟于湖心,采莲、捉鱼、拾野鸭蛋。热了,用湖水湿湿脸;渴了,捧起湖水直接喝。

  “当年南四湖污染成‘酱油湖’,鱼虾绝迹,谁能想到现在还能直接喝!”  53岁的史业明在湖边生活了大半辈子,亲眼见证了南四湖从污染到治理再到清波再现的历程。

    昔日水清凌,却变黑色“酱油湖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史业明生长在湖边,则是靠湖吃湖。

  这湖其实是四条湖,包括了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像一串蓝色明珠,镶嵌在鲁西南,又称“南四湖”,承接了苏鲁豫皖4省32个县53条河流的汇水,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

  史业明的村子,微山县昭阳街道爱湖村就在湖边。在他童年、青年时代的记忆里,生火做饭用的水都是从湖里打来的。史业明说,那时,在湖里“扎猛子”,鱼儿经常碰到自己;鸟儿也不怕人,飞累了就落在船头歇歇脚。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造纸厂、各种小作坊式的化工厂围湖而建,给群众带来了收入,却也带来了污染。“那时候大家环保意识匮乏,基本上村村冒烟、村村淌废水。”史业明说,造纸厂、化工厂的排污管道里黄色的、黑色的污水,没经过处理就全流进了南四湖。

  清澈的湖水变成了酱油色,鱼死了,水草枯萎了,鸟儿也没了,湖水臭气熏天。“我养的鱼也都死了,损失惨重。”史业明说,从井里抽上来的水也是浑的,还带着怪味。

   重拳治污染,水质达标再提标

  让史业明印象深刻的,是淮河流域治污零点行动开始。他因此也和微山县环保局干部王云成了朋友。史业明发现,县造纸厂、水泥厂还有昊福集团化肥厂陆续关停了。“即使是纳税大户,有污染的也一律关停。”王云说,仅微山县就陆续关停2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

  史业明还曾听王云讲过一个细节。在江苏沛县有一家从事废塑料加工的作坊式企业,以“游击战”方式向湖里泄污。企业占地恰鲁、苏各半,逢微山方面执法,对方说“俺是江苏的,你管不着”,逢沛县执法,对方说:“俺是山东的,你管不着”。为此,山东建立区域共治的联动执法机制。这个思路得到沿湖多地认可,形成湖区污染联防联控、齐抓共管的局面。

  2006年,南水北调工程要经过南四湖,对水质又提出更高要求。王云说,对于排放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南水北调东线调水要求为50毫克/升,比国家标准更严,而山东定的标准是20毫克/升。“为了水质达标,在正常的污水处理之外,还增加了一道环节,通过湿地滤污进一步净化水质。”王云说。目前,南四湖流域已建成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23.9万亩,修复自然湿地22.6万亩,基本形成了“条条河流有湿地、片片湿地水清澈”的景象。

   生态渐恢复,再现桃花水母

  养鱼是渔民的手艺,可是养鱼喂饲料也会污染水体。为了进一步净化水质,从2012年开始,渔民的网帷、网箱被拆除了。2012年一年间,湖里养鱼面积从原来的17.8万亩减少到了3.2万亩。清理水上经营性餐饮船55条、非法货运小码头108处,南四湖及入湖河流水质持续改善。

  “污染源少了,还有湿地,鸟儿又多了起来。”史业明说,“绝迹多年的小银鱼、毛刀鱼、鳜鱼都能在湖里看到了。”据介绍,经过多年的治理,南四湖恢复水生高等植物78种,恢复鱼类52种。南四湖支流白马河也发现了素有“水中熊猫”之称、对水质洁净极为敏感的桃花水母。

  “在湖边生活的人们又可以从湖里直接提水做饭了,有的地方甚至可以直接捧起来喝!”史业明说。

  退渔还湖,还要退渔转型,充分挖掘本地渔家文化,既保护湖水,又让渔民获得收益。

  “为了南水北调这个国家大工程,不养鱼咱就另谋出路。”  史业明说,在政府的支持下,他开起了超市,还自己买了摩托艇、游船,干起了旅游。“除了讲铁道游击队的历史,我还给游客讲治污。”史业明笑言自己是一名环保“编外干部”,对于恢复的好生态,他格外珍惜。

  南四湖的水确实清了。“湖区好生态,就是我们的金饭碗。”史业明乐呵呵地说,一年赚个十几万元,没问题!

    网址链接: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7-08/24/nw.D110000renmrb_20170824_1-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