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为经济走稳走好“合力添柴”
各地各部门须铆足干劲、主动作为,狠抓政策落地、落实,不能有丝毫的动摇、些许的懈怠
“中国经济脉搏是稳定的。”在国家统计局发布上半年数据之后,不少境外媒体对中国经济的未来表示乐观。从各主要指标来看,GDP增速稳定在7%,物价水平处于低位波动,上半年新增就业更是完成全年目标的71.8%,6月份出口由负转正,夏粮生产再获丰收,释放筑底回暖的积极信号。如果用一句话来评价,那就是:略感预料之外,尽在情理之中。
预料之外,是说在世界经济错综复杂的背景下,能交出这样一张成绩单,殊为不易。更何况,与以往的短缺时代不同,当下发展经济面临的是一个相对过剩的市场环境。而情理之中,指的是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预期效果,经济发展收获了缓中趋稳、稳中有好的态势。这是跑赢下半场的底气。
说得更具体些,应该看到,宏观调控仍有较大空间。上半年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1.8%,相比政府工作报告12%左右目标,以及“根据发展需要也可以略高一些”的预期,还有一定的操作余地。并且,财政政策的基建项目、民生工程在逐步落地、渐渐发力,完全有稳住增长底线和防控系统性风险的能力。
深层次看,信心与底气不仅来自改革开放累积的物质基础,来自历次宏观调控累积的经验与教训,更来自新常态下的一些积极趋势。转方式、调结构方面,第三产业占比提高2.1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9%。同时,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也在快速成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这些因素的转换,看似悄无声息,实则润物无声,孕育着发展方式从量变到质变的全新契机与动能。
中流击水,满怀信心也要理性清醒,认识到中国经济巨轮下的暗流涌动。比如,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均比一季度有所回落,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6.9%。辩证看待这些数据的波动,既要认清复杂的成因,更要未雨绸缪预调微调,朝最好的方向努力,做最坏的风险预案。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继续把稳增长放在政策的首位。
当此之际,众人拾柴火焰高。为中国经济再加把火、调整好下半程的奔跑节奏,兑现对人民群众的承诺,离不开各方的共同努力。对政府而言,把宏观调控的稳定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该出手时果断出手,凝聚起全社会改革创新的坚定信心。对企业来说,要认识到困难总是暂时的,只要沿着创业创新的方向坚定前行,哪怕再费劲,路终究愈走愈宽阔。
这其中,需要突出强调的一把柴,是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干部亟待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一段时间以来,所谓“为官不易、为官不为”的惰性,有蔓延之势。积极的财政政策下到省里面,还有不少资金趴在账上,该花的钱花不出去,该上的项目迟迟不开工。降低企业负担的改革举措,出台很久竟无人知晓,呆呆滞留在纸面上。应当看到,“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官场劣习,也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一个原因,应当坚决摈弃。
新常态下,发展仍是第一要务,经济建设仍是我们干事创业的主战场,是老百姓钱袋鼓起、心情舒畅的关键。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把经济增速尤其是居民收入增速稳定在合理区间,各地各部门须铆足干劲、主动作为,狠抓政策落地、落实,不能有丝毫的动摇、些许的懈怠。同时,激励机制也要跟得上,要让真干事的人有盼头、有机会、有前途。
7%,一个不错的增长速度。逐月回暖的数据指标,总体稳定的增长态势,一一讲述着“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经济学朴素道理。“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重温邓小平同志的警句,稳增长、促改革重担在肩,促发展红利惠及民生的任务时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