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王文革是山东老乡 揭秘幕后故事

24.04.2017  20:21
  大众网菏泽4月23日讯(记者 刘进 孔祥申)近期,随着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持续热播,菏泽老乡李学政走进了公众视野。他不仅在剧中客串表演王文革一角,作为该剧的总监制、总发行人,他对该剧的诞生和发行作用巨大。近日,大众网记者赶赴北京对李学政进行采访。李学政说,《人民的名义》带来的是希望、幸福,以及对未来的憧憬,都是满满的正能量。

  

人民的名义》总监制、总发行人李学政在北京接受大众网记者专访



  

李学政向大众网记者讲述《人民的名义》台前幕后的故事

 

  

李学政在剧中饰演工人护厂队长王文革一角



  

大众网记者及知名人士李亮(右三)、小刀崔(左一)专访《人民的名义》总监制、总发行人李学政(左三)



  

  揭秘创作方向和思路:

  在思想、艺术、市场上同时取得成功

  2014年10月,习近平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李学政说,一年后,遵循这个方向,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开始了各项筹备工作。

  “在思想上、艺术上、市场上同时取得成功,我觉得,《人民的名义》做到了。”李学政说,文艺创作离开人民性、教育性和思想性,作品意义就不大;但是如果没有观众,再好的作品也没有太大价值。期间,李学政多次拿习总书记的讲话对照这部剧,认真思考还有多少提升完善的空间。

  总结《人民的名义》的成功因素,李学政说,近十年来,反腐体裁电视作品的缺失,让老百姓翘首以待,而该剧故事紧凑,涉及官员级别高,讲述的腐败事例触目惊心,在中国人的电视屏幕上,老百姓还是第一次看到。比如剧里的台词,诚恳而真实,“我们不是损坏党的形象,而是生动展现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反腐的成果和决心。

  剖析反腐剧受年轻人欢迎:

  他们希望这个社会是干净的、公平的、正义的

  《人民的名义》播出后,受到全民尤其是年轻人热捧,这让主创人员感觉非常欣喜。其实,创作之初,主创人员对吸引到年轻观众并不自信。李学政说,他们最初预估的观众群是党员干部、精英阶层以及45岁以上的人群。但成片后,他带着9岁的小儿子一起看审查片时,小家伙竟然看得津津有味,那时候他就觉得这部戏肯定会成功。

  李学政说,任何东西,如果没有年轻人的关注,都是失败的。他们把该剧的开播仪式选在清华大学,有意识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结果当时反响特别好。开播第四天,网络统计显示,19岁至29岁的观众占了总观众群的54%。

  “过去我们低估了年轻人的世界观,老觉得他们爱国心不强。”李学政说,现在看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中国,没有比年轻人这个群体更加关注自己生存的这个社会,他们尤其希望这个社会是干净的、公平的、正义的,因为他们面临着就业、家庭的组建、未来的发展,腐败影响最大的其实是他们。

  谈出演的角色:

  悲情人物抗击暴力拆迁,更需依法维权

  李学政的微博开通至今不到一个月,粉丝迅速超过了6万,尤其是在他在剧中亮相后,众多网友纷纷搜索关注他。在《人民的名义》剧中,李学政饰演工人护厂队队长王文革一角,演技受到网友普遍点赞。在李学政运作该剧的融投资时,导演看中了他,没有试戏,直接开拍。总结自己的表演,李学政说,自己演技不高,但表现不错,因为他把握住这个角色。满分十分,他给自己打七分。

  相比外界津津乐道的演技,李学政更喜欢琢磨王文革这个角色本身。在剧中,王文革面对暴力拆迁,在告状无门的情况下,拿自己的生命来争取;自己被大伙烧成重伤毁容后,又通过绑架的方式继续维权,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李学政说,王文革是受官商勾结、腐败侵害的直接对象,属于悲情人物。但他讲义气,在点火时让同伴把火灭掉,自己冒险;在绑架蔡成功儿子的时候,他不让同行的工人冒险,自己承担所有的责任。

  “他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人代表,是一个个案,性格偏执、维权意识虽然强,但是法律意识淡薄。”李学政说,虽然我们没有同时富起来,但在维护工人利益上,党和政府确实进行了全面兼顾,现实中每出现一次强拆事件,最后对涉事官员的处理都很严肃。

  谈下一步剧作:

  五年内,中国反腐剧很难超越《人民的名义

  李学政对反腐倡廉的作品情有独钟。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他在山东菏泽做媒体工作时,曾做了多部地方反腐片。2012年担任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金盾影视中心主任后,更是一直想涉及这类题材。2015年,他听说这个项目后,兴奋得一顿饭没吃完,就匆忙跑到上海找投资。

  “五年之内,中国的反腐剧很难超越《人民的名义》。”李学政说,中国电视剧容易跟风,预计以后几年会涌现很多反腐剧,但从历史机遇、剧作质量判断,《人民的名义》都难以被超越。

  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金盾影视中心成立不过5年,在李学政的努力下,做出了一批传播正能量、反映强军梦的影视作品。李学政的艺术定位是,为党的指示做好艺术的解释、转化,让更多老百姓喜欢。“最近几年,市场上的惊悚、玄幻剧太多,我们坚持牢牢做正能量的、现实的题材。”李学政说,未来一两年,他要继续做军事题材类的片子,其中有一部是讲述未来人类战争的大片,在艺术性、思想性和市场之间做好把握。

  谈家乡的发展:

  利用好传统文化资源,抓住一个引爆点

  1994年至1997年,李学政在菏泽做广播主持人,每天上午8点到10点做直播。那时候,他每天早上骑一辆破自行车上班,听着街边的广播声,心情舒畅,“虽然当时挣钱不多,但幸福难忘”。也正是那时,李学政对新闻和传播产生了兴趣,创新实施了很多策划。“选择比努力重要。”1999年,34岁的李学政来北京发展,之后一直很顺利。在他看来,这得益于在菏泽打下的基础。

  多年在外工作,李学政对家乡的感情一直没有中断。九旬的老父亲在北京住不习惯,常年在菏泽生活,李学政一年总会回家两三次探望。这些年,他也一直利用自身资源,力所能及地为老家做一些事情,“菏泽发展的势头很好,短短几年内肯定会有大突破”。

  李学政尤其关心家乡的文化事业。他说,随着《人民的名义》持续火爆,拍摄地南京也成了相关的热点,之前取景的地方如今成了景点,很多人慕名前往,南京城平添了一个旅游景点。“文化产业收益慢,但是影响广泛。”李学政说,菏泽拥有很好的传统文化资源,黄巢起义、牡丹文化、范蠡等都是很好的文艺素材,怎么找到一个文化引爆点,做好一部剧,在全国产生影响,通过文化带动各方面的发展,是值得真正去做的事情。

  (菏泽市人大代表、银联融资担保(菏泽)有限公司、菏泽中融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亮对此文亦有贡献)

   [编辑: 杜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