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真心服务人民、真情扎根生活、真诚投入创作、真实反映时代
真心服务人民、真情扎根生活、真诚投入创作、真实反映时代,是文艺创作赢得观众、赢得口碑、赢得市场的重要途径,它们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深刻反映了文艺创作的必然规律。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强调: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实践、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推出更多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一、真心服务人民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说,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创作必须围绕人民的主体地位这一主轴而运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推进文艺创新的根本途径。
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最根本的是从思想上真心接受、全面理解、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本质,把握当代文艺的历史使命和正确方向,从理论层面解决文艺“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认识到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将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典型作为自己的标杆,乐于做人民群众的孺子牛,甘于做人民群众的小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的柳青,不仅以《创业史》等著作为广大读者所铭记,他长年扎根在陕西长安县皇甫村的经历,更是对广大文艺工作者乃至整个文艺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赵树理、周立波等作家在上世纪50年代也都回到故乡,长期深入百姓、体验生活,在与普通人民群众的接触了解和共同生活中,创作出《三里湾》《山乡巨变》等经典作品。版画家古元抗战时期到延安碾庄乡体验生活,担任乡政府文书,深入了解陕北农村各阶层人们的生存状况、生活态度、审美趣味。他创作出的一批表现根据地军民战斗生活、生产建设和民主改革运动的优秀作品,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独特的民族与地域特色,成为中国新兴版画的代表。
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有血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文艺工作者要像珍爱自己的亲人一样珍爱人民,而且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才能以人民的欢乐为乐,以人民的忧患为忧,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先生曾经说过:“我是观众捧红的,不能忘了观众,演员的艺术水平高低好坏,应由观众来评说,观众是演员的衣食父母。”他的心里永远把观众看作上帝。“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所成就,就要树立鲜明的群众观点、强烈的时代观念、正确的价值理念,真心服务人民,打牢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思想基础。
二、真情扎根生活
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土壤和源泉。只有人民的生活,才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造源泉。我国各民族的舞蹈如藏族的《洗衣歌》、蒙古族《挤奶员舞》、朝鲜族《农乐舞》,还有融入扬州民歌《拔根芦柴花》音乐元素、极具江南水乡韵味的《担鲜藕》等等,都生动反映了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思想情感和审美特征,成为跨越时代的经典。而我国的民间艺术,比如唐卡、剪纸、刺绣、泥塑等,蕴含着无穷的艺术宝藏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讲好中国故事,必须从深入生活开始,这是文艺工作者的基本功。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
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必须带着真情投入伟大时代,投入伟大生活实践。只有带着真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察实情、接地气,才能创作出人民喜爱的优秀作品。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艺术家要创作出成功的作品,感情的真挚比脑袋重要!要创作出不朽的作品,就要把感情投入到艺术中去,一句话,就是要忘我!他把自己与祖国、与生活的联系比作“风筝不断线”。他认为,艺术创作形式都须有一线联系着作品与生活的源头,艺术作品应不失与广大人民的感情交流。俗话说,“走马看花不如驻马看花,驻马看花不如下马看花”。文艺工作者要真正下得去、面对面,努力深入革命老区、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深入军营学校、厂矿车间、村镇社区,深入改革开放和生产建设第一线,下要下得深、蹲要蹲得久,不要大水漫灌、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在扑下身子的过程中真正变化气质、荡涤心灵,创作出堪称经典、无愧时代的作品。被称为“当代草圣”的艺坛大家林散之,37岁时告别老母妻儿孤身出游,费时8个月、历经10省,行程16000余里,历尽艰难险阻,在名山大川中体验方法、寻觅新意,这种深入生活的态度和做法对其后来诗、书、画高逸格调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编剧刘恒与导演尹力在电影《张思德》的创作过程中,多方搜集历史资料、档案记录,同时采访张思德的老战友,实地参观革命旧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最大限度地再现真实历史、塑造人物形象,最终打造出一部赢得业界认可和观众欢迎的优秀主旋律电影。只有带着真情走进人民创造历史的火热实践之中,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既文风朴实,又作风踏实,才能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三、真诚投入创作
真诚是做人的根本,真诚更是艺术的生命。傅雷曾说,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明代说书大家柳敬亭传下的说书要诀是“坐忘”,“忘己事,忘己貌,忘座有贵要,忘身在今日,忘己何姓名,于是我即成古,笑啼皆一”。巴金晚年的作品《随想录》之所以能震撼灵魂、打动人心,就是因为他面对生活和历史的坦诚态度。谢铁骊导演也曾说过:“拍电影就像捧着一瓢水,哪怕漏掉一滴,都会影响整部影片的品质。”艺术家要真诚面对艺术,对艺术当有赤子之心,心中有爱、眼里有美,笔下方有情、纸上才有善。
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只有真诚投入创作,表现的内容才能鲜活灵动,对生活的描述才能真实准确,作品的感情才能真挚充沛。当前的文艺领域,从创作数量上呈爆炸式增长,但也出现了娱乐至上、脱离现实、价值扭曲、歪曲历史等不良倾向,风格雷同、创意平庸、品位低俗等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绯闻八卦、“颜值”指数吸引眼球的同时,作品本身倒成了“摆设”,从而造成了“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状。归根结底,这些现象和问题都是浮躁造成的,而深层原因在于缺少对时代的真正思考、对创作的真诚投入、对艺术发自内心的热爱与敬畏。去年以来,《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北平无战事》《老农民》等几部影视作品赢得口碑、收视双丰收,看似严肃的作品一样可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北平无战事》七年磨一剑,编剧刘和平坦言:“艺术创作应该有自己的坚持”;《老农民》耗时五年,编剧高满堂认为,作品要上去,作家要下去,“创作者要明辨自己的作品态度、立身根本,需要改变偏离土地和人民的现象,拿出真诚的创作态度,尽量去贴近人民的内心”。真诚的艺术肯定是有精神来源的,不会是一阵空穴来风,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除了要有好的专业素养之外,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电影演员李雪健在创作杨善洲这一角色时,为求形象逼真,在影片中穿的服装、帽子,用的拐棍、笔,全是杨善洲生前穿戴、使用过的,竭尽全力贴近杨善洲“感恩、大爱、顽童”的精神世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工作者还要处理好义利关系,认真严肃思考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忽视社会责任的错误倾向,自觉抵制黄赌毒黑等违法行为,不做市场的奴隶,不做腐化生活的俘虏,不仅在文艺创作上追求卓越,而且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上追求卓越,努力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四、真实反映时代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一个文艺工作者的水平和贡献,最终也要看作品。在全民族为中国梦不懈奋斗的伟大时代,用艺术的方式对现实和历史、光荣与梦想进行审美想象和情感转化,向社会传递精神正能量,已经成为摆在文艺工作者面前的重要命题。文艺工作者作为时代的近距离观察者和深切体验者,一定要有直面时代的艺术勇气和艺术定力,让那些行走在大地上的建设者、坚守在机器轰鸣声中的生产者、驻守在高山之巅和千里冰封中的守望者在作品中活起来,在观众的心中留下来,这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真实反映时代,要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关照现实生活,让现实主义作品成为主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潜到生活中去,做现实的介入者而不是旁观者,不限于主观臆想、个人喜好和一己悲欢,以时代的发展变化为蓝本,把人民喜怒哀乐倾注于笔端,真正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就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实现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的典范。为了创作,路遥翻阅了10年的《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及多种地方报纸,并亲自到煤矿等地体验生活,体现出孜孜不倦的求真精神。小说中处处充溢着浪漫主义情怀,小说对主人公艰难生活中执著奋斗精神的描绘、真挚情感的描写都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当代文艺家应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发掘主题、思想、情节、人物,反映社会实践和中国梦的历史进程,实现艺术真实与艺术想象的结合,展现历史的本质和艺术的真谛。去年2月,中国文联在摩纳哥举办“今日中国”艺术周活动,其中“梦想·记忆——中国民生35年之变迁1978—2013”摄影作品展览令人印象深刻。140多幅照片没有表现突发事件、宏大主题,但从照片中老百姓的服饰、家居,甚至从他们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如何在不断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可谓“一图胜千言”。优秀的艺术家都应是悲天悯人的思想家,只有站在改革发展的大局、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对社会有深刻的洞察、深入的把握、深切的感悟,反映到作品上才会有独到的发现、独创的表达。戏剧家李默然常说这样一句话:“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要做到三个必须——必须关心国家的命运;必须追求真善美;必须摆正普通人的位置。”波澜壮阔的时代呼唤广大文艺工作者倾注全部思想和感情去体验、去创作,从人民生活中锻造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与时代的进步要求,展现时代的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作者: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赵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