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层视角看税收执法风险防控
从基层视角看税收执法风险防控
王法坤 马德训
有执法就有风险,基层处在税收执法最前线,是风险防控的最关键一环。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基层税收执法风险存在“弱、隐、新、滞、轻”五个方面的诱发因素。
“弱”,基层税收征管基础弱、数据质量待提高。比如“营改增”行业税收摸底、税款清缴力度不够;金税三期系统中的房产、土地等数据不准确,误差大;部分土地因历史遗留问题等客观因素影响,使用多年仍未纳入正常管理;有的纳税人注销后仍继续经营,但主营业务范围进行了调整,对其不易察觉的后续经营行为日常监管不到位。
“隐”,企业经营交易行为隐蔽、难掌控。对拟上市公司上市前筹划,目前没有必须上报税务机关的硬性规定,导致基层税务机关信息掌握不及时,跟踪管理滞后;企业股权转让环节未及时通报,交易价格不透明,甚至故意造假,中介鉴证机构大多根据企业意见出具报告,管理监督力度弱化,出具报告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受限。
“新”,征管手段跟不上新业态、新经营形式的发展。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新业态快速成长,催生了新税源,如何借助现有手段对这些新兴行业和产业进行管理,需要税务机关创新思维、积极探索;各类投资咨询公司,有的主营借贷业务,获取利息收入,有的吸收公共资金进行贵金属投资或进行理财再投资获取投资收入,不同行为对应的税收政策不同,公司管理不规范,税收管理和调查核实难度较大。
“滞”,涉税信息交流传递滞后、征管信息不对称。
“轻”,税收执法重结果、轻过程。部分基层一线执法人员,法治思维意识不牢,基层执法随意性仍存在,不同单位之间在税收执法标准、程序、文书使用和处罚裁量方面存在不一致问题,调查取证手段和方式有漏洞,搜集证据资料针对性不强,执法依据不规范不完整,应告知纳税人的事项未及时告知,文书档案不规范不严密,部分案卷证据资料不充分。
笔者认为,全面落实依法治税,必须以科学的手段和信息化技术,坚持“五个同步”,有效防控税收执法风险。
坚持风险管控与优化税收执法环境同步推进。建立与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和沟通协调机制,深入开展税收政策前瞻性研究,科学评估相关政策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税收管理的影响。
坚持风险管控与优化纳税服务同步推进。强化互联网运用,优化服务内容,科学设定纳税人细分标准,推动纳税服务向个性化、专业化发展。科学分类控管对象,优化征管资源配置,构建专业化、差异性风险应对模式。
坚持风险管控与建立内外协作联动机制同步推进。在系统内部,以税源管理专业化架构为基础,进一步强化数据管理应用,严把数据采集关口,下大力气核实清理现有数据。实现评估、稽查、征管、纳税服务等岗位实时联动,软件互通。注重发挥法律顾问作用,及时从法治角度,对税收执法行为进行规范,对相关风险实行评估。在系统外部,加强沟通协作,实现涉税数据信息的及时、有效传递,深入挖掘潜在涉税信息,有针对性开展风险核查。
坚持风险管控与“数字地税”建设同步推进。利用信息化手段,细化工作标准和管理内容,责任分解落实到人,建立可追溯过程记录。提高信息化执法水平,缩短与企业电算化之间的差距。实行执法工作痕迹化管理,建立工作日志,在税收执法、税收服务过程中保留第一手资料,执法程序与文书使用过程环环相扣,上下衔接有实时记录,确保有执法依据。借鉴公安部门执法记录仪的使用,在文书送达、调取账簿资料、笔录制作、下户核查、专项税收服务等环节进行拍照录像。
坚持风险管控与督查制约同步推进。严格执法监督,大力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完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制约监控权力行使的全过程,强化税收执法督察和责任追究。
《中国税务报》2016年2月3日B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