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产创建到绿色增效

11.02.2015  09:59

  从粮食总产连续8年超20亿斤,到被农业部专家誉为“华夏第一麦”,齐河在粮食整建制高产创建中,探索形成“新型生产主体与多元服务主体创新、质量安全与社会化服务两大综合标准规范以及人力保障、财力支撑、动力激励三大举措强化”共铸现代农业的“齐河模式”,让粮食生产不断转型升级。

  谁来种粮——培育新型农业生产和社会化服务主体

  “村里实行统一种植高产优质品种、统一技术指导和统一销售与标准化服务,种植小麦每亩地比个人经营省60多元,销售价格比市场价格每斤高1分钱,再加上年底分红,每亩地增收100多元。”齐河县祝阿镇建忠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师何说。众多农民纷纷将土地流转入该合作社。目前,该合作社共集中经营土地4700亩。

  适应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的大势,齐河县引导土地经营权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种粮合作社流转。同时,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依托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对致富能手、种粮大户进行培训。目前,全县百亩以上种粮大户11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066个,家庭农场71个,规模化种植面积38万亩。

  为降成本、控风险、提效益、促转型,齐河积极探索粮食生产全程社会服务化服务建设。1月17日,齐河制定的《山东省齐河县小麦、玉米生产社会化服务标准综合体县市规范》通过农业部、国家标准委、中国农科院等部门专家组的评审,并向全国发布。专家组认为,该“规范”设计合理,内容翔实,具有超前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对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有重要探索作用。

  所谓综合标准化,是指为达到确定的目标,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建立标准综合体并贯彻实施的标准化活动;标准综合体是标准化对象综合及其相关要素按其内在联系或功能要求形成的相关指标协调优化、相互配合的成套标准。《山东省齐河县小麦、玉米生产社会化服务标准综合体县市规范》以27个相关国家、地方标准为依据,从主体资质到统一服务内容、价格、程序、管理以及服务资质等方面作出6大项30多条规定,保证服务机构规范运行。

  齐河县齐力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是专门提供代耕、代播、代防、代灌、农技培训等服务的公司,拥有机械设备680台套,具备100万亩作业能力。仅去年,该公司就实施了20万亩核心区统一飞防作业和10万亩的深耕深松作业。目前,像齐力公司一样,齐河经营性服务组织达到168家,年作业服务面积720万亩,其中订单作业服务面积200万亩,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97%以上。

  如何种粮——“标准综合体规范”贯穿种植全过程

   “县里刚发给的种粮‘标准’要求:小麦每亩目标产量600公斤以上的,年后拔节期需追施配方肥35-40千克……”时至初春,焦庙镇周庄村种粮科技示范户王延洪并不像往年一样轻松,他利用小麦管理空闲时间加紧学习“生产标准化”知识。

  王延洪提到的“标准”,即是与《山东省齐河县小麦、玉米生产社会化服务标准综合体县市规范》一同发布的《山东省齐河县小麦、玉米质量安全生产标准综合体县市规范》。

  县农业局农技推广研究员马仁元介绍,“质量安全生产标准综合体县市规范”对水质、大气、土壤、耕作、管理、科技以及农药使用、肥料择选等方面制定了7大类40余项严格的科学标准,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服务质量、统一监督管理,推动粮食生产向高端、高质、高效转型。

  “施什么肥、喷多少药、哪天收获都要写在田间生产管理记录上,出售粮食时,一起交给镇上保存。”王延洪指着手里的记录表说:“这就能实现粮食质量可追溯。”

  县农业局局长崔洪亮介绍,像设立田间生产管理记录一样,“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涉及的质量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与社会化服务标准,都已通过前期培训落实到村,实现每户至少有一名掌握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的人。目前,小麦宽幅精播等“八统一”、玉米宽垄密植等“六配套”关键技术落实率达到100%。

  怎样保障——“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政策给政策”

  焦庙镇周庄村位于齐河20万亩粮食高产核心区内,虽是粮食生产专业村,但以往村民大都单打独斗,粮食生产能力不足。去年,村支部书记马希勇不仅牵头成立了粮食种植合作社,还带头流转了上百亩粮田,有效增加了村民和集体收益。

  说起变化,马希勇认为,县里实行村党支部书记规范化管理,提待遇、压担子,为群众办实事,让群众增收,自己有压力更有干劲儿。齐河在全国率先推行农村党组织书记规范化管理,强化了基层工作的人力保障,确保粮食高产创建的扎实推进。

  “抓粮食生产就是抓经济发展,就是抓社会稳定,只要关系粮食生产,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政策给政策。”齐河县长王晓东说。县里坚持粮食生产“一把手抓、抓一把手”,制定《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实施方案》,对高产创建的任务目标、措施和责任作出明确规定,县、乡、村层层签订高产责任书,将粮食高产创建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体系。

  为解决资金瓶颈,齐河县每年拿出1亿元支持粮食等农业产业发展,实施了中低产田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粮田林网覆盖率、农田有效灌溉率均达到100%。并与中国农科院发起设立30亿元“中农(齐河)产业投资基金”,实现农业发展资金市场化运作。

  他们出台《农业奖扶政策》、《农业专业合作社奖扶办法》等,对百亩以上种粮大户,每亩给予20—100元补贴,对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给予10万-20万元奖励,并在农机具补贴、免费供种等方面给予倾斜,调动各类经营主体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如何转化——龙头企业直接对接“绿色基地”

  “公司已经与三个乡镇近24万亩粮田实现对接,从今年起,县里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产出的优质小麦能够直接进厂。”齐河巨能鲁齐粮油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成根说。

  作为一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与绿色食品企业,巨能鲁齐公司从控制小麦陈化率入手,再经过层层工艺,一步步提升产品品质。现在,该公司年可加工小麦2亿斤,拥有日产10万斤的熟食生产流水线,生产的面粉、面条系列产品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公司在全国每个省市都建起销售网络。

  为保证好粮出好食品,该县确定了巨能鲁齐、希森三和集团等6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基地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打破原有粮食分散收购格局,以80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涉及的乡镇为对接单元,分别与企业签订合同,以每市斤高于市场价格0.1元的标准实行统一收购,使粮食企业与农民签订的“小订单”延伸为与主销区签订的“大订单”,密切了“种养加”、“产加销”衔接,确保基地产出的“绿色”粮食直接供应企业。

  齐河还建立县、乡、村的三级质量监管体系,县里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15个乡镇(街道)设立农产品质量监管站,每个村确定一名村级监管员,每年分别对小麦、玉米开展3次安全监测评估工作。同时,在60家农业龙头企业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可追溯试点,实现了农产品全链条可追溯。

  目前,齐河县已拥有粮食种植及深加工企业80多家,产品涉及面粉、白酒等品种,粮食年深加工转化率占全县粮食总产的60%,粮食订单面积60万亩,“齐粮”、“巨能”等一批绿色食品已远销日韩及东南亚地区。

  ■书记点评 新形势下实现粮食生产质量双提升 齐河县委书记 孟令兴

  今年,中央发出的“一号文件”,提出要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这为粮食生产工作指明了方向。齐河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不断刷新大面积粮食高产纪录,如何落实“一号文件”精神?齐河作为产粮大县,需要勇于担当,积极创新,努力探索新常态下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的路径、方法,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自己的贡献。

  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是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的重大举措,是科技增粮的重要途径。齐河不断创新增产模式,以标准化生产服务解决新形势下“谁来种地”“怎样种地”“谁来服务”、如何提高品质等现实问题。同时,把推进粮食产业化作为推动农业大县发展为农业强县的唯一途径,将标准化、绿色生产理念贯穿生产全过程,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擦亮“华夏第一麦”齐河粮食品牌,推进粮食生产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