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阴县付庄村探索新形势下脱贫致富的新路径

30.11.2017  23:00

    新华网济南11月30日电 付庄村位于山东省平阴县孝直镇南部,全村220户、887人,土地2000余亩。近年来,付庄村在一没优势、二没特色、三没资源的情况下,大胆探索,以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社区劳务合作社为平台,通过土地流转盘活土地资源、社区建设盘活旧村资源、劳务合作盘活人力资源,推动土地向大户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村集体创收、种植大户保收的良好局面,闯出了一条新形势下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以土地流转为先导,发展规模经营,实现三赢局面

    成立丰通土地股份合作社,服务种植大户和困难群众,推动土地向家庭农场、农业企业集中。转变观念,探索规模经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需适度规模经营。要规模经营首先就要进行土地流转,否则土地难以显现规模效应。为此,村里在“走出去学、坐下来算”的基础上,拿出村里150亩土地先行试点,吸引村内大户进行无公害大拱棚蔬菜种植,当年亩收入突破8000元,比传统种植模式增收6000余元,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发展蔬菜种植的积极性,部分农户开始承包其他村民的土地发展大棚种植,走规模化经营的路子。优化服务,引进种植大户。要想种植大户进得来、留得住,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发展氛围必不可少。村里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通过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对外发布承包信息,先后引进了一批有实力的外地种植大户。通过同等条件土地调整置换和村干部主动拿地交换,破解连片经营难题。作为全市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村,2013年率先完成土地确权,进一步稳定了农户承包权,加速了土地流转。借助全镇规划建设南部万亩示范园,引进翠河玫瑰制品有限公司和济南东润种业有限公司,建立了“公司+基地+家庭农场+农户”的链接机制,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科学管理,完善运营机制。建立健全合作社章程及入股、分红等制度,坚持市场化运作,村民土地交给合作社统一运作发包,按照每亩每年1000元的价格发包给种植大户。目前,村内已流转土地1800亩, 参与流转农户180户,引进培植了6个种植大户,注册家庭农场6家,发展蔬菜500亩,玫瑰400亩,林果500亩,良种育种400亩。本村农户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增加打工收益,承包经营者通过规模经营提高产出效益,村集体从连片经营新增的70亩土地上每年增收7万元。土地一流转,实现了集体、村民和经营主的三者共赢。

    以社区建设为契机,完善支撑体系,加快三个转变

    成立社区脱贫劳务合作社,与农业园区发展需求相匹配,培育新型农民,带动贫困户打工进园区。因势利导,建设新型社区。用足用活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积极宣传引导,建立健全社区指挥部推进机制,加快推进建设新型社区,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在社区建设过程中,从施工材料进场、建设各环节全程邀请群众参与监督,确保每一户住宅都建成精品工程。目前,社区二期全部建成,利用了三年时间,实现村民全部搬迁入住宽敞明亮的楼房。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了村民向社区居民的转变。复垦旧村,壮大集体经济。村里通过社区建设,旧村正在全面复垦,可新增集约土地300亩。复垦出的新增耕地将作为集体资产,交由土地股份合作社统一管理发包,进行土地流转,村集体可年新增收入36万元。集体收入用于村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种植大户和群众,村“两委”职能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教育培训,提升村民素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主体是“新型农民”,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让他们有增收渠道。结合土地流转,社区建设和留守人员实际,结合蔬菜、玫瑰、林果产业发展,积极开展以会代训、科技讲座等活动,提高留守及贫困人员的农业种植技术水平,鼓励吸引刁鹅岭、前科等周边贫困村贫困户积极参加培训,提高种植水平及综合素质。按照每人每天最低50元的标准,以劳务输出方式向村内家庭农场提供人力资源。既解决了农忙时节种植大户用人荒问题,在获得地租的同时,又提高了村民及周边贫困户就地务工收入。

    以股权改革为基础,优化分配格局,发展三项事业

    复耕出的新增耕地按每户一股组建股份合作社,同时将社区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形成的资产移交到集体资产合作社,由合作社对社区居民实施社会化服务。合作社的成立,使集体土地所有权、村民土地承包权、大户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并行,把资源盈利均分三份,用于发展完善村民股份分红体制机制、保障老年人权益和优化公共服务,让土地成为“活资产”。地权变股权,村民当股东。付庄村率先完成了土地确权,率先为家庭农场、种地大户颁发土地经营权证,形成了集体所有权、村民承包权、经营业主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并行的格局,各方权益得到充分保障,村民每人每年可净增收入260元。收益做后盾,弱势有保障。付庄村小人少,但60岁以上老人达到180人,占全村人口的20%。为实现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村里拿出土地流转收益的三分之一,用于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完善和运转资金。服务有资金,发展可循环。通过市场化运作,统筹农田林网建设维护、村级治安防控、环境综合整治、精神文明建设等村级公共事业,优化干群关系,实现良性循环。

    农业农村的核心在土地,矛盾也大都集中在土地上。付庄村在保障村民利益和服务种植大户的基础上,将土地承包权与土地经营权相分离,把保护好村民长期稳定的利益与社区建设、产业发展相结合,让土地真正成为了农民的“金饭碗”,让贫困户吃了“定心丸”,实现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经营主体培育、现代农业发展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促进了村集体和村民的脱贫致富。(完)

[ 编辑:庞黎黎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山东:突出“三个导向”加速农业现代化
  认识更加统一、方向更加清晰、干劲更加高涨——深中国山东网
给土地颁发“身份证” 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农业部今日在京举行发布会,介绍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的相关情况。记者从会上获悉,目前全国整省推进此项工作的省份已达28个,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国2718个县(区、市),3.中国山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