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是中国的秘密武器吗?
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特征不是与如何花钱有关,而是与如何负责任地、可持续性地赚钱有关。相比西方竞争者而言,更多中国企业认为,他们的未来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绩效密不可分,并且开始将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视为潜在的竞争优势。中国已经明白,在当前的经济和政治环境中,企业社会责任将有助于中国成为领导者而不是追随者。
文 刘萌 (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中国首席代表)
“中国企业展开并购交易,人民币和中国投资涌入多个不同的市场,甚至中国贷款被用于拯救处于困境中的经济体。”最近一段时期,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消息,再加上媒体报道中国游客和精英人士涌向国外,豪掷千金购置房产和奢侈品,国际上有些人不禁要问:中国真的有那么富有吗?
答案很简单:是的。一些中国企业和中国公民利用中国良好的发展形势和贸易顺差,积聚了大量的金融资产。
看看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你会发现有95家中国企业榜上有名,比2000年的区区9家有了大幅增加。不过,这些企业大多是国有企业,比如中石化、中石油和国家电网这三家垄断行业巨头就位列《财富》榜单的前10强。中国企业越来越富有,但他们在国际上真的具备竞争力吗?在日益全球化的经济中评估中国企业的相对实力时,这也许才是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
中国企业的销售业绩和金融资产在过去十年持续增长,在国内和国际上的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正如古语“有钱能使鬼推磨”所言,财富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的龙头企业将不得不彻底改变战略思维。
企业只关注能否成为国内最盈利企业的日子早已过去。现在,中国的龙头企业正努力打造国际知名、口碑杰出的品牌,同时将企业社会责任视为转型的重要环节。
在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开展的面对面访谈中,一些中国商界领军人物就表达了这种观点,他们表示,登上《财富》500强并不足以保证企业能够维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企业若要实现其宏伟目标,必须做出变革,尤其要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改革。
遭受威胁的“企业运营社会许可证”
企业社会责任被广泛认为有助于企业以负责任的、环保的方式开展经营活动。在这些领域做出积极的表现,获得消费者和当地社区的支持,或者说取得这张“社会许可证”,被视为企业与当地利益相关方达成的一种非正式契约。例如,中国公众最近比较关注产品安全问题,尤其是食品和药品安全。这一话题在国内引发了激烈的讨论,2003年以来,广泛的公众监督为企业带来了挑战。
最近,一部备受关注的空气污染纪录片《穹顶之下》引发亿万人讨论如何拯救中国的环境灾难,该片被认为是中国版《难以忽视的真相》。这些讨论进一步揭露和质疑企业对其造成的社会影响缺乏责任感,掀开了中国公共言论的新篇章。
中国企业在拓展全球业务时也被寄予厚望。随着中国企业在国外的数量和影响力不断增加,东道国日益期待中国企业不要只关注投资获利(尤其是资源开采项目),还要对他们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积极的贡献。例如,中国虽然不是非洲最大的投资者,但中国投资却经常招致批评,中国的项目也被贴上了“新殖民主义”的标签。
为改变新殖民主义和脱离当地社会等负面形象,包括中钢集团、中石化、中国五矿集团和中石油在内的一些领军国企开始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公布他们在非洲的社会投资及影响,努力展示企业在当地开展的可持续性活动。
日趋谨慎的国内外消费者和投资者,无处不在的社交媒体,以及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这些都可以被视为推动中国企业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因素。
不仅仅是慈善
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社会责任通常被解读为企业的捐款或慈善活动—这种误解不只是存在于中国企业之中。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列举的很多实例,或者企业社会责任会议上发言者所举的例子,都提到企业曾向某慈善计划捐款或参与救灾工作。这些行动在应对紧急情况和帮助急需援助人群方面的确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特征不是与如何花钱有关,而是与如何负责任地、可持续性地赚钱有关。
企业尊重和保护人权,保障员工和社区的福利,保护环境,通过优化管理消除腐败等等,这些政策和行动都体现了企业社会责任。关键是企业要将环境、社会和管理问题与其核心业务和决策过程战略性地结合起来,这远远超出了法律合规和慈善的范畴。
过去,许多中国新公司在国外运营时,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障碍,工作方式往往比较孤立。另外,他们认为现有的业务做法是成功的关键,因此加以严格遵守。然而,他们很快发现,来自中国等新兴国家的企业必须构建一个有效的多方利益相关者对话机制,确保与受其业务运营影响的社区及时沟通。
根据这些建议,一些公司开始改变业务做法,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不仅关注与东道国政府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与当地居民、非政府组织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建立信任和长期关系。这种自下而上的方法进一步降低了风险,有助于保证企业在获得当地社区的支持后顺利运营。
这样还有助于企业结成战略同盟,促进整个社区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令人鼓舞的是,过去这些年里,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改变了做法,对利益相关者提出的问题不再保持沉默,而是更加积极地通过双向沟通作出回应。不少中国公司设立了“公众开放日”,有关利益相关者和公众可以参观公司,对公司运营提出问题和建议。
在海外运营时,公司没有直接从中国带来员工,而是雇佣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并且提供更多培训机会,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新趋势。一种更加透明开放的企业文化开始在中国企业中形成,使得企业社会责任能进一步融入到公司业务的关键领域。当企业希望在海外获得成功时,这一点尤为关键。
政府支持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受到了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个转折点出现在2006年1月1日,当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修订案正式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法制轨道。
同年,国家电网发布了中国国有企业首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一方面,中国政府强力支持中国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增强企业社会责任,从而和谐地融入更广泛的国际市场。但另一方面,中国希望根据自己独特的经济形势和商业文化,对企业社会责任做出自己的定义和指导原则。
除了将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劳动合同法》(2008年1月1日起生效)之外,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委)2008年发布了一份重要的政策指导文件,即《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
这份指导意见是国资委当年的工作重点,旨在促进企业承诺为社会带来更多利益,这表明来自社会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2009年,在国有企业负责人会议上,国资委规定其下辖的所有国有企业必须在管理结构中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机制。
国资委进一步规定,其下辖的所有国有企业如果尚未发布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必须在2012年底之前完成发布工作。由于这一政策及随之产生的影响,中国企业陆续发布了1,600多份可持续性报告。这些报告一半来自国有企业或上市公司,与中国在1999年到2005年之间发布的22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相比有了大幅增加。
目前,国资委正在探索如何建立一种内部机制,来评估其成员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例如企业对环境的影响会如何影响企业负责人的薪酬,以及制定激励机制,在应对严峻的经济挑战时进一步加强企业的可持续性和全球竞争力。
同许多西方企业一样,在企业社会责任的道路上,中国企业一开始也面临着各种社会和市场压力。不过,相比西方竞争者而言,更多中国企业认为,他们的未来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绩效密不可分,并且开始将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视为潜在的竞争优势。
中国已经明白,在当前的经济和政治环境中,企业社会责任将有助于中国成为领导者而不是追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