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莒县传承当先,打造品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
莒县2013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首届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县”。近年来,莒县实施“文化树县”战略,以文化建设引领推动经济社会提速增效发展。同时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把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作为推动县域发展的有力“引擎”,为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在近日公布的第二届“文化强省先进县”名单中,莒县再次上榜。
三张文化名片
“‘勿忘在莒’的历史典故,代表了莒县悠久的文化历史。莒县作为千年古县,始终在继承发扬着传统文化”。10月22日,莒县文联副主席朱庆波对记者说。
为了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莒县着力打造莒文化、沂蒙画派、本色精神三张文化名片。先后在莒县、日照、济南、北京等地组织举办9次莒文化研讨会。成立由40余位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组成的莒文化研究会和山东师范大学莒文化研究中心,提炼出了莒文化“包容创造、明礼尚义、崇文重学、自强奋进”的丰厚精神内涵。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莒县将非遗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非遗保护名录,科学认定非遗传承人并落实相应保护传承措施。通过组织评选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莒县有人类非遗1项、国家级3项、省级6项、市级55项。开展民间艺术进校园等活动,传承弘扬民间艺术。对重点项目进行定向扶持,鼓励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出去,到国内外参加高层次的交流展示活动,引导他们以市场理念做活非遗传承工作、培养非遗传承人才。
为了研究推广和开发莒文化,莒县还成立了公益性事业单位莒文化研究院。年培训基层文化骨干2000余人,培养农村文化名家150余名、文化人才600余名,目前拥有近百名市级以上重点高层次人才。
一条莒州文街
在莒州文街,年过半百的店主魏延君骄傲地告诉记者,建国60周年时,他把自己花了17年时间刻出来、并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中华万福巨印”捐给了国家。“莒县的石刻艺术远近闻名,我希望自己有件能代表莒县雕刻水平的作品流传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莒县石刻,了解莒文化。”他说。
总投资8000万元的莒州文街项目自投入运营以来,年交易额突破亿元,成为全省重要的特色文化市场。莒州文街是莒文化的新载体,在这里,包括书画、雕刻、古玩在内的店面150余家。依托莒州文街,莒县举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书画、剪纸、儿童画、文学作品、摄影系列展览展示活动受到莒县民众的喜爱。近期举办的莒县首届民俗文化节,线狮表演、地方戏曲展演、剪纸、面塑、泥塑、瓷刻、浮来砚、工艺葫芦等民俗味道十足的非遗文化吸引了20余万观众前来观看。目前,拥有国家级书协、美协会员50余人、省级会员300余人。
在学校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在企业开展“诚信企业(商户)”创建,在社区村居开展“传统文化一条街”、“传统文化长廊”建设,在家庭开展“立家规、传家训、育家风”活动,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弘扬传统美德氛围。结合重大节庆节点,莒县探索实施了开笔礼、成童礼、成人礼、新婚礼等“道德仪式”模式,让群众了解莒文化、感受莒文化、达到用文化规范自己行为的目的。
文化服务全面覆盖
投资8000万元建成的莒州博物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是“全省十佳博物馆”、全省三大县级博物馆之一。莒州博物馆展厅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馆藏文物12000余件。以莒文化载体为主的文物2500余件,有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遗存、名人字画、秦砖汉瓦不胜枚举,展示莒县文化的悠久历史。自2009年开馆以来,已接待游客100万余人次。
今年,涵盖15个艺术门类、88个奖项奖金共计80万元的“莒县刘勰文艺奖”初步评选工作刚刚完成。为确保文化惠民服务的顺利进行,莒县还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单独设立了500万元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确保文化事业有序健康发展。
文化旅游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总投资4.2亿元的丽正园,于今年4月投入运营,形成集红木、园林、民俗艺术和红色文化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园;投资1.6亿元的三信文产项目和投资1.7亿元的联立文产项目也先后开工建设。
目前,莒县已经形成了覆盖全县、服务有效、惠民利民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重点开展的以莒县周姑戏为主的传统戏曲“送戏进村”活动,实现了“一村一年一场戏”、每村每月一场电影。今年投资570万元实施了“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百”即提升100处社区图书室、100处文化信息资源基层服务点,“千”即组织1200场以上“送戏下乡”演出、发展壮大1000支庄户剧团、文艺表演队、广场健身队,“万”即开展“非遗传承进万家”活动和万人全民健身活动)得到群众的一致认可。全县“农家书屋”实现了全覆盖,所有社区村居都建起了庄户剧团或文化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