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千篇一律” 源于个性贫弱
29.03.2015 17:29
本文来源: 山东华网
“小学生作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千篇一律。”日前,我省著名童话作家赵冰波作为第三届浙江省新少年作文大赛评委,到杭州胜利实验学校辅导孩子创作童话。有很多孩子为写不好作文而向赵冰波诉苦。赵冰波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最大问题(见昨日《钱江晚报》。
作文“千篇一律”,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它体现了一个根本性的教育理念问题:教育是否应该尊重学生个性?教育是为了丰富学生的个性,还是压抑个性?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还是要求所有学生的内心世界“千篇一律”?个性贫弱、内心枯槁者,就是龚自珍所描述的“病梅”;培植病梅之法:就是“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一个人的生气即生命力被抑制,怎么还能写出生动的作文来? 所谓“千篇一律”,就是作文的主题雷同、构思雷同,甚至语言也雷同。本来,言为心声,好的作文应该是个性的充分呈现。南朝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对文学写作而言,情志,即人的精神、情感是第一位的,是源头性的;语言表达技巧是第二位的。跟一般作文相比,童话创作需要更大的想像力、幻想力;如果写一般的记叙文、小故事都千篇一律,写童话就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要写只能写千篇一律的童话。但是,千篇一律了,就不是童话了,是写作流水线上的统一模式的产品。 赵冰波被评论界称为“中国的安徒生”,是因为他的童话作品高度心灵化,明显有别于郑渊洁的“热闹派”童话。最近热播的《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田晓霞形象之所以能给予读者强烈的震撼,同样得益于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细致的描写。人与人最大的区别,是内心世界的区别。心灵化写作的另一端,是功利化。功利化的阅读和写作,至少是作文“千篇一律”的原因之一。 功利化写作,主要是为考试而写作。每年高考的高分作文,都是下一届考生的样板作文,通过分析“样板”来揣摩高考作文的得分秘诀,是高考师生的必修课。学习样板的结果是强调了写作技巧而忽略了写作的根本——考生自身的生活感受;或者削足适履——不是为表达感受而寻找合适的写作方式,而是为了获得高分而追求某种现成的写作模式,对生活感受是否真实、是否饱满,反而不重要了。 功利化的阅读,最讽刺的,莫过于对安徒生童话《丑小鸭》的误读了。在对《丑小鸭》主题的理解中,“励志”是最流行、最广泛的一种解读。细读作品,作者几乎没有描写丑小鸭如何与不幸遭遇主动抗争;丑小鸭本来就是天鹅,长成天鹅,不是主观意志能够左右的。《丑小鸭》所遭受的奚落、排挤,其实是早年安徒生自身经历的写照。对小市民心理的洞察,让安徒生领悟到宽恕、宽容对健全人性的重要。童话结尾时丑小鸭告诫自己要有一颗“好的心”,就是一颗宽恕、宽容之心。而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解读,必然对“好的心”熟视无睹,只能勉强地用“励志”来解释作品;而所谓“励志”,就是如何在世俗的生存竞争中获得成功,基本上与心灵无涉。以“励志”为最高价值,能够进入天鹅花园,丑小鸭应该别无他求,“好的心”纯属多余。《丑小鸭》所遭遇的误读,不仅是文本的误读,更是文化的误读。 如果教育片面地注重功利而忽略心灵,必然导致想象力、创造力的萎缩;经过这样的训练,一部分个体获取利益的能力会很强,但是,素质和能力普遍下降,只能导致人群的整体利益的减损。本文来源: 山东华网
29.03.2015 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