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以供需双侧改革壮大做优实体经济

08.11.2016  19:02

实体经济是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坚实基础。当前,中国经济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之一,就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节:金融领域和房地产领域出现了资产泡沫现象,非实体经济聚集了过多的发展资源,严重削弱了增长新动力赖以形成的基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促成新的增长动力,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培育新增长动力。其中,关键是要把壮大、做优、提升实体经济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

这就需要把全方位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置于核心位置。创新是巨大的系统工程,推动创新,关键是要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

第一,要建立规范公平的竞争环境,增强企业创新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创新需要发挥各方面的主观能动性,也需要高密度的资金和人力资本投入。只有在公平公正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各创新主体才有创新的强烈意愿,才有持续推动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一要建立有力的市场监管制度。在传统产业、传统产品、传统业态领域,要严格执行国家业已颁布的技术标准、质量标准、环保标准和劳动者保护制度,并不断提高标准水平,促使企业不是通过无底线的降低成本,而是通过无止境的科技创新,来提高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同时也要提高监管体系本身的适应性,加强研判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可能提出的监管要求,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监管预案,使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能够健康发展。二要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三要打破不合理的垄断格局。打破垄断、增强市场的竞争性,可以促使企业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创新上,而不是放在谋求垄断利润上。要有效利用《反垄断法》,打击一些高科技巨头公司利用垄断地位,通过不公平的产品高定价,侵蚀下游企业利润,削弱下游企业创新能力的行为。

第二,要改革创新体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作为技术赶超型国家,长期以来,我国通过引进、吸收、模仿和利用先进国家的技术,减少了自主创新阶段的高额成本和市场风险,加快了技术进步的步伐。这在发展的较低阶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随着发展阶段的提升,这种方式很难再沿用。我们必须改革创新体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赢得产业核心竞争优势,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突破制约新动力形成的瓶颈,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改革创新体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必须优化国家创新体系,进行教育体制、科研体制等领域的改革。特别是要创造适宜条件,让科技创新的举国体制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出来。在计划经济时期,举国体制在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必须继续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科技进步的规律显示,重大科学技术突破日益显示出资本密集、人力资源密集的特性,只有统筹使用好国内外创新资源,才能在重大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为统筹使用资金、人才等各类创新资源,必须建立起政府、企业、研发机构共同参与的创新协作平台,加强创新资源共享,进行共性技术研发和重大科技攻关,协同推进原始创新。

第三,完善财税和政绩考核制度,使得各级政府把促进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现行的财政体制和政绩考核制度助推了我国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但也使得地方政府过于注重短期发展绩效,而轻视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过于注重经济增长速度,而轻视经济结构优化;过于注重项目投资拉动,而轻视科技创新驱动,制约了增长新动力的快速成长。

第四,建立鼓励创造性劳动的制度,使进行创造性工作的劳动者能够获得与其付出相匹配的收入。创新体系中最核心的要素是从事创造性工作的劳动者。他们本应得到较高的收入,但在现有的社会财富分配中,所获得的收入与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很不匹配: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中,更多的资金用于硬件投入,未能按市场经济规律体现对科研人员的人力资本投入;在科研成果的分配中,创新获得的高收益更多归资本投入方所有,而提供创造性劳动的人员所获甚少。面对不断上涨的物价、房价,以及不断加大的养老、育儿等压力,进行创造性工作的劳动者,尤其是中青年劳动者难以安心地从事创新工作。有鉴于此,必须大幅度提高创造性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要完善科研人员的薪酬制度,改革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给科研人员支配科研经费以更大的自由度,使相关法规既具有严肃性、权威性,亦具有中国所处发展阶段及市场规律的时代性。要健全科技成果的产权、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制度,完善体制内科研人员科研成果入股企业的机制,使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向研究团队倾斜。

供给侧和需求侧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动实体经济持续发展,培育增长新动力,既需要从供给侧发力,也要在需求侧为实体经济成长创造市场机会。

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创造和维持稳定的市场需求,不仅有利于宏观经济尽快走出短期低迷状态,而且有利于推动实体性经济特别是一些重大战略性产业的成长、发展和转型。当前,至少可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一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增大国内消费升级对产业升级的拉动作用。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国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一改多年来下降的态势,逐年上升,到2014年达到了46.5%的水平,但与国际一般水平相比依然比较低。与之相伴随的,是社会各阶层的收入和财富差距仍处于扩大的趋势。在日益高企的生活成本面前,中低收入者无力消费,也不敢消费,更谈不上进行消费升级。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快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完善收入分配格局,为居民消费增长和产业升级奠定坚实的收入基础。

二要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增强中西部地区对国内产品的吸纳能力。从区域发展格局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长期扮演着劳动力和资源能源等生产要素输出地的角色,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明显滞后于东部沿海地区。2015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率已普遍超过60%,有的省份接近70%,而大多数中西部省份的城镇化率还不足50%。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不仅会为资本产品、也会为消费产品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

三要积极探索全球化背景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育和成长创造市场机会的途径和方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育和成长是实体经济实现新的发展的有力支撑,而这些产业的发育和成长特别需要创造市场机会。面对发达国家在这些领域的强大优势,我们必须借鉴国际经验,为这类产业培育市场需求、拓宽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