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华侨历史文化的“敦煌文书”
自从潮汕人走出家门到海外谋生,就有了侨批。一封封侨批浸泡着海外侨胞的血泪和汗水,承载着他们对祖国、对家乡、对亲人的牵挂与深情,记录着潮汕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拼搏的经历。昨天下午,宾语的廉政空间与#海丝心语广东行#——民访民议“海上丝绸之路”暨广东省“一带一路”建设主题网络采风团的小伙伴们来到汕头侨批文物馆——国内首家以侨批为主题的文物馆,亲身感受这份情怀。
“侨批”,是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寄回国内、连带家书及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
近代潮汕籍侨胞为生活所逼或为逃避战乱,离开故土,漂洋过海到东南亚及其他国家谋生。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前景,在眼前一抹黑的异国他乡,需要克服语言、习俗、饮食等多重障碍,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尽管他们的日子也很苦,但当他们生活稍稳定,就开始把千辛万苦挣来的一些零星银钱寄回家里,力尽赡养父母妻儿的义务。起先都是托人捎带,很不方便。后来,开始由专门往来国内外的“水客”和侨批馆递送;再后来,有些民信局就开始向海外拓展业务,于是就有了“侨批局”,专门办理旅外侨胞的通信和汇兑业务。于是,也就有了大量的侨批文物,有了被后人视为华侨历史文化的“敦煌文书”。
在文物馆近2000平方米的“潮汕侨批文物展”展厅里,大量丰富而详实的侨批文物,揭示侨批的产生和侨批业发展的过程,展现着华侨华人的移民史、创业史及对潮汕经济社会的贡献。展示的这些侨批中,在“收信人”之上和结尾处均加盖上“如意”、“顺吉”、“佳音”等吉祥印章,既是向家人报平安,早日解除家人对他们的牵挂,也包含着向家里寄批的善始善终之意。
令人叹服的是,在侨批业鼎盛的一个多世纪中,从来没有出现过贪污批款的事。那时的人,讲究的是“诚”“信”“义”,批局始终将诚信作为立业之本,也是每一位批脚所遵守的职业操守,批款是海外潮汕人拼着血汗赚来的钱,要养活家里人,打劫这个批是要天打雷劈的,所以,尽管批脚的生活穷苦,收入微薄,但他们的内心里都有一个要遵守的基本法则,对于一些地址描述不清的侨批,批脚也会根据细微线索到处打听,即使翻山越岭也要送到收批人的手里。
诚信更是互信。有老华侨临终前叮嘱家人,一定要尽快把一笔向侨批局赊的批款还回。人无信不立,这就是诚信之美,人性之美!
潮汕侨批是反映侨乡历史最完整、数量最多的民间文化遗存,是研究潮汕近代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档案文献。侨批先后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和《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人类共同记忆遗产。
多年来,海外潮人在长期的创业拼搏中,坚守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通过各种方式回报家乡故土。
侨批传播爱国爱乡精神。当抗日战争爆发后,海外潮人高度关心国家和家乡安危。“迩来潮汕战事发,未卜俺乡情况若何否?祈列明示晓”。“然我人虽旅居海外,无不时时刻刻怀念祖国。近日,各缝制衣裤,寄回祖国,以赠伤兵,聊尽国之职耳”……这些侨批表达了海外华侨众志成城,抗击日寇的坚定决心。
海外潮人更是踊跃捐资捐款,支援抗日救亡运动。旅泰青年侨领苏君谦与同乡挚友郭子纲、黄奕,捐出200元国币,支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办学经费。这笔款就是通过“口批”(即寄批人口头讲定)的方式,由增顺批局送到家乡澄海信宁村的挚友詹欧波手里,再由他转交给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八路军)武汉办事处。
海外潮人通过侨批,积极参与家乡各项建设。1889至1949年,潮籍侨胞寄回批款(侨汇)在汕头投资兴办企业的资金,折合人民币共达5300多万元。持续不断的侨批业,有力地促进了潮汕社会经济的发展。饶宗颐先生由此赞道:“潮州经济之发展,以华侨力量为多,而有造于侨运直发扬,应推华侨汇寄直侨批业”。
海外潮人不仅勤劳勇敢,而且乐善好施,只要故里乡亲遇灾难,他们都各尽所能,通过银行寄汇或侨批接囊相助。1918年2月13日的地震,1922年的“八·二”强台风等灾难发生后,郑智勇等海外侨胞,纷纷募捐,慷慨解囊,通过侨批局银行汇寄灾款,支持家乡,救灾解难,重建家园。侨批凝聚着众多潮籍侨胞对家乡的浓重情感。
2000年11月,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教授在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潮学讲座上,对著名侨乡潮汕地区的特殊产物———侨批,作了“画龙点睛”的论述:“徽州特殊的是契据、契约等经济文件,而潮汕能够与它媲美的是侨批,侨批等于徽州的契约,价值相等。来自民间的侨批记载翔实,内容丰富,从中可以了解到祖国与侨胞居住国的国情、侨胞故乡的乡情、侨胞家庭的家情和侨胞与他们眷属的亲情,是研究社会史、金融史、邮政史以至海外移民史、海外交通史、国际关系史的历史资料,与典籍文献互相印证、补充典籍文献记载之不足,可谓是继徽州契约文书之后再历史文化上的又一重大发现。”
一封侨批,浓缩着一个故事,记录着一个画面。千万个故事,千万个画面,就是一幅长卷,一部纪实大片。一幅海外潮汕人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长卷,一幅“可与徽州契约媲美”的“潮汕侨批”长卷,一部海外游子对故土家园赤胆忠心的纪实大片……(文/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