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便民车有利于整治五类车 应尽快合法化

05.09.2014  09:40

有学者认为以“便民车”整治“五类车”有效果,相关部门应支持并提供保障

  ■统筹:新快报记者 张小奋 ■文图:新快报记者 王吕斌 彭程 见习记者 罗汉章

  “我们也很担心安全行车的问题,但为了整治‘五类车’,不能光靠打击,还要疏导大家的出行需要。”广州天河区车陂街道、员村街道石洞村委相关负责人谈起“便民车”大倒苦水,虽然“便民车”目前确实处于“非法状态”,但又是在区交警大队等相关部门指导下运作,对当地打击“五类车”产生了良好效果。因此,作为“便民车”的运营方,其呼吁有关部门能早日出台相关文件,以保证“便民车”的合法化运营。

  望合法化

  “确实在打擦边球,请有关部门早日对便民车合法化。”

  ——车陂街道安委办毕主任

  每辆“便民车”都买保险

  “运行‘便民车’,是从侧面打击‘五类车’的好办法,但它现在毕竟不合法,我们很怕出事,也很无奈。”天河区车陂街道安委办毕主任说,去年车陂街打掉了2000多辆“五类车”,但付出的人力物力都非常大。

  受周边道路狭窄的限制,车陂街曾引进免费公共自行车和404路小巴,但自行车归还不便,404路小巴班次间隔达20多分钟,未能在根本上堵死“五类车”的生存空间。今年3月份,在天河区相关部门的指导下,车陂街道试运行“便民车”后,大多数的“五类车”不驱自退离开了辖区。但毕主任也承认,由于“便民车”无法上牌、无营运证等问题,在实际运行中确实处于尴尬地位。

  毕主任还向新快报出示了多份所购“便民车”的合格证、保险单等资料并表示,每辆“便民车”第三者责任险为50万元,每位司乘保额为2万元。另外,对车辆的行驶范围有严格的要求,只在东圃大马路和二马路行驶,不会开上主干道,同时驾驶员也要求有B1以上的驾照。对于新快报记者在暗访过程中发现的司机违规行为,及持C1驾照上岗的情况,毕主任表示将进行严肃查处。

  而员村“便民车”的运营方,石洞村委会相关负责李先生则表示,虽然“便民车”的合法身份存在疑问,但他们会最大限度地保障其安全运行。

  望降票价

  “等收回成本以后,会推出优惠。”

  ——石洞村委会李先生

  收回成本后会建议减价

  针对有市民提出“便民车”是否经过招投标的质疑,车陂街道安委办毕主任表示,由于目前“便民车”“不合法”的现实,很多后续工作也无法落实,比如无法公开进行招投标。“实际上,‘便民车’和‘五类车’的性质差不多,只是万一出了什么事,我们能管得到,对市民来说有保险、有保障。”毕主任坦言,目前负责车陂街“便民车”运行的是广州市昊胜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这是区人大联组提议下选择的,“这家公司的老板本身就是街道的人大代表”。

  “据我们了解,这家公司到现在还没有收回成本,回本之后我们会建议减低票价。”毕主任说,相比之前5元一趟的“五类车”,票价仅2元的“便民车”还是便宜不少,在“便民车”合法化之后,街道才能启动招投标,也可能安装羊城通。

  员村“便民车”运营方石洞村委的相关负责人李先生也直言,由于经营成本所限,从今年春节后运营至今,仍然未能收回成本。“等到成本回来,开始盈利的时候,我们肯定会适当推出一些优惠,更多地去方便市民。”李先生说。

  ■学者意见


  合法之前基层须加强监管

  广州市社科院高级研究员彭澎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便民车”的出现是为了满足群众出行的需求,作为一个对公交车的补充,对整治“五类车”也发挥了良好的效果。“从目前来看,其出发点和效果都是好的,通过载客量也体现出它是比较受群众欢迎的。”彭澎表示,比起“黑摩的”等“五类车”,“便民车”的安全系数还是要高出不少。

  “不过,‘便民车’合法性的问题也确实是一个难题。”彭澎直言,这对政府而言是一个两难的局面。一方面“便民车”能为市民提供所需要的便利,另一个方面却也无可避免地面临其身份“名不正言不顺”的情况。彭澎表示,目前我国没有针对“便民车”上牌的相关规定,如果要出台一套新的政策,需要各相关部门给予支持,但也会存在多个部门之间需要相互协调的复杂状况,所以暂时还未有一个两全之策。


  “在当前情况下,将‘便民车’交由街道或村委去管理和运营,其实也是一个比较现实和可行的办法。”彭澎认为,街道等基层单位应该加强监管,让“便民车”的运营更加规范,在便民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确保其安全性。

  ■他山之石


  坦尾村“便民车”免费四年了

  荔湾区的坦尾村,从2010年1月开始,由本村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出资购买16辆电瓶车用作“便民车”,在本村范围内,设多个停靠点,免费接驳沿线居民。四年过去了,坦尾村的“便民车”一直免费。它是由村联合社的一个车队负责运营,共有15名考了驾照的人员担任司机。5至6辆车,每天从早上7时到晚上9时运营,无固定班次,满客就走。高峰时间适当增加车辆。

  坦尾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的陈副书记告诉新快报记者,每年联合社都要投入80万元在“便民车”项目上,这还未算上当初90万元的购车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