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齐鲁行走进颜庙 感受复圣“陋巷”之德

15.06.2015  00:28
14日,“文化遗产保护”全国媒体齐鲁行活动采访团来到曲阜颜庙,通过参观颜庙的一碑一木,亲身感受“复圣”颜回的“陋巷”之德。 14日,“文化遗产保护”全国媒体齐鲁行活动采访团来到曲阜颜庙,通过参观颜庙的一碑一木,亲身感受“复圣”颜回的“陋巷”之德。 14日,“文化遗产保护”全国媒体齐鲁行活动采访团来到曲阜颜庙,通过参观颜庙的一碑一木,亲身感受“复圣”颜回的“陋巷”之德。

  中国山东网6月14日讯 (记者王永春 马文文)大家对颜回的最初印象大多因《论语》中的一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实际上,颜回当年的住所——颜庙比于孔庙来说的确可以称得上是陋巷。虽为“陋室”,“惟吾德馨”。颜回是孔子72弟子中最小的一个,却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之德是颜回留给后世最丰厚,也是最不朽的文化遗产。14日,“文化遗产保护”全国媒体齐鲁行活动采访团来到曲阜颜庙,通过参观颜庙的一碑一木,亲身感受“复圣”颜回的“陋巷”之德。

  从大门进入,首先看到的是一口井,称为陋巷井。庙里有块石碑,上书“陋巷故址”;有眼古井,称“陋巷井”。随后,采访团参观了颜庙内的碑亭、殿堂。据介绍,颜庙共有碑碣60余块,其中有两块是元朝所立的“大元敕赐先师兖国复圣公新庙碑”和“大元加封颜子父母制词碑”。两碑均用古蒙古文与汉文对照刻成,上面记述了当时加封颜回及其父母的情形,这对于研究古文字学有一定的价值。

  颜庙临近孔府,面积却只有孔府的十分之一大小,称得上名副其实的“陋室”,但这掩盖不住其独特的魅力。颜回的不朽,在于其重立德,后世称他为“复圣”,便是对其重于立德的肯定。颜回之德的核心是“仁”,他把孔子的“仁”,落实于个人的行动中,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

  颜回英年早逝,他比孔子小16岁,却比孔子早2年去世。从13岁入孔子之门后,颜回可以说一步也没有离开过孔子。孔子对颜回评价颇高,曾有文,“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两千多年来,由于这种师生情谊,颜氏家族与孔氏家族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自汉高祖刘邦以来,历代帝王无不尊奉颜子。民国政府还将复圣颜子第77代嫡长孙颜世镛封为奉祀官,与孔德成为四圣奉祀官之二。

  据介绍,颜庙曾经由于年久失修,颜庙古建筑普遍存在屋面漏雨、瓦件残损、梁柱歪闪、木构件糟朽、台基下沉等现象。加之在文革”中,数百年历史的颜府被拆,现在游客只能从颜府旁边的颜庙和南面陋巷的牌坊一窥颜府过去的辉煌。为了保护好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自2006年3月开始,山东先后投资一千多万元进行颜庙复圣殿等古建筑群的维修保护工程。

  曲阜市原文物局副局长徐会臣介绍,颜庙修复以“保护文物古建筑原貌、不破坏文物价值”的修缮原则,在施工前对建筑的构件、油漆彩画、文物陈设及古树名木采取了覆盖和包裹措施。同时,在现有设计和规范的基础上和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严格采用传统工艺做法施工,尽可能使用原始构件,使古建筑尽量保持原有风貌。(图片来源:山东图片库签约摄影师吴蒙 赵正同 陈斌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