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保泉又添新动力 地表水转换地下水东线试运行
作为缺水城市,济南一直面临保泉与供水两方面压力。为同步实现“名泉常年喷涌良好、市民饮用优质地下水、降低制水供水成本、城市供水安全运行”四个目标,市市政公用部门策划实施了地表水转换地下水工程。6月19日,记者采访了解到,经过2年建设,东线工程现进入试运行阶段。至此,地表水转换地下水系列工程3条主线基本建成,成为济南市保泉的新增力量。
铺设引水管线 借调优质水源补给地下
地表水转换地下水工程是借鉴以色列、德国等国家成功经验,利用济南市得天独厚的水文地质条件,系统性研究优化配置可利用水源,将市域内水库水、黄河水、南水北调水、喷涌后泉水及济南周边可利用水等资源,通过多个渗漏带补给地下,经土壤过滤渗透后转化为优质地下水。在保持泉水持续良好喷涌的情况下,利用现有多点布局的地下水取水设施和新建部分地下水取水设施,多点采集地下水用于居民生活。原有地表水处理系统作为应急(或备用)设施,与地下水供水系统并存。
根据前期周密调研及策划,整个工程主要分为3条主线。其中,西线工程包括玉符河流域地表水转换地下水工程和鹊华水厂至崔马庄、复兴村补源管线及泵站工程,中线工程包括历阳湖、兴济河补源工程和趵突泉泉水先观后用工程,东线工程包括凤凰路补源管线及泵站工程和大辛河、韩仓河等河道渗漏区工程。
东线建成试运行 日调4万立方米黄河水解“三渴”
据了解,地表水转换地下水东线工程建设内容包括,自东联供水管线冷水沟段沿凤凰路至旅游路建设直径为1000-2400毫米供水管线21.5公里,沿途建设40万立方米/日规模提升泵站3座。该工程水源来自鹊山水库的黄河水,设计调水能力60万立方米/日。6月15日,东线工程已开始调试运行。目前,21.5公里调水管线和3座泵站机组运行平稳,调水量约4万立方米/日,全部进入凤凰湖(原孟家水库)。工程正式投入运行后,近期可实现大辛河流域补源8万-10万立方米/日,同时满足7月底东区水厂调试运行水源供应。
作为工程的策划组织方,市市政公用事业局按照系统性规模化原则,结合凤凰路道路建设工程同步实施管线铺设和泵站建设,不仅大大降低了施工难度,加快了施工进度,还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累计节约征迁补偿和土建费用超过1亿元。
正式运行后,东线工程将为东部片区带来三大利好。一是为新建的东区水厂、旅游路水厂提供水源,满足东部凤凰路两侧中央商务区、汉峪金谷及旅游路沿线、彩石片区等开发项目用水需求。二是利用旅游路沿线大辛河、韩仓河等河道渗漏区,借助大地土壤高质量过滤功能,将提供的地表原水用于地下水补给,转换为优质的地下水。三是同时解决河道景观用水,可谓一举多得。
3条主线同时补源努力实现人与景观和谐统一
近年来,地表水转换地下水工程已有成功范例。中线历阳湖、兴济河补源工程于2013年11月陆续启用,将大明湖弃水经管道加压送至市区南部历阳湖、兴济河渗漏带,用于地下水补给,实现调水3000余万立方米。此外,趵突泉泉水先观后用工程于2015年10月完工,将趵突泉流出的泉水收集处理后,达到饮用水水质要求,再就近补给地下,目前已累计补源超过100万立方米,实现了泉水先观后用、再观再用,以及地表水转换地下水目标,在连续3年持续干旱情况下,为保持泉水持续良好喷涌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
地表水转换地下水西线工程是全市地表水转换地下水系列工程的核心工程和首期推进项目,既是2014年山东省重点建设工程,也是济南市水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西线工程分别在玉清水厂和市中区殷家林村建设40万立方米/日规模提升泵站各1座,配套建设自玉清水厂至玉符河寨尔头村段直径为10002400毫米输水管线20.5公里。管线建成后,将玉清水厂进厂原水调入玉符河上游寨尔头、崔马、渴马等强渗漏区,通过河道卵砾石层及地下岩层的溶滤渗透作用,将地表水转化为优质地下水。工程自建成以来,已有近1000万立方米原水借助强渗漏带存入地下水银行,为保泉提供助益。
如今,地表水转换地下水工程3条主线已基本建成。作为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水生态建设的重要举措,将对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优化城市发展基础与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保持泉水持续良好喷涌的前提下,还将通过合理采集用于居民生活,从而达到人与景观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