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个假证明就能大把贷款? 金融犯罪频发凸显防范漏洞
造个假证明就能大把贷款?
金融犯罪频发凸显防范漏洞,盲目追求发卡量贷款量成诱因
□本报记者 吴允波 本报通讯员 王继学
想从银行大把贷款有多难?这对于1974年出生的济南市历下区的李国鹏来说,根本不
李国鹏伪造了一个“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及刘春美、刘国强的虚假身份证明材料,以刘春美的名义在位于济南市历下区的某银行支行办理最高额联合保证借款,就轻易贷出了30万元。不久后,他又如法炮制,使用伪造的购销合同等资料,编造虚假的贷款理由,以济南某实业有限公司的名义在某银行历下区支行办理企业流动资金借款,又轻松贷出了100万元。
在短短两年时间里,李国鹏利用虚假的身份证明、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虚假合同等,从同一家银行轻松贷款多笔,总金额达180多万元。近日,济南市历下区人民法院以被告人李国鹏犯骗取贷款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一万元。
办理过银行贷款的人都知道,从银行贷款手续繁杂,审核严格。然而,不法分子欺骗银行好像轻而易举,银行的种种监管审核都好像形同虚设。惠民县的农民马某听说办理了信用卡可以透支消费后,就靠一张虚假的收入证明在某银行一分理处办理了额度为20万元的白金卡一张,仅仅一年时间内就套现及购物消费17万元。靠打工的微薄收入根本无法偿还欠款,马某干脆更换手机号码后外出务工。今年5月7日,马某被惠民县公安局民警抓获归案。
金融犯罪让不法分子锒铛入狱,但银行贷款也无法收回,可谓“两败俱伤”。那么,银行的审核措施为何没起到应有作用?从马某一案可以看出,马某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仅靠提供一张虚假的收入证明,就轻松办出了一张额度为20万元的白金卡。也就是说,银行的审核只是形式上的审核,没有进行实质的调查了解。据悉,不少银行为了“业绩”,审核不严,四处推销信用卡,成为此类犯罪的一个诱因。
枣庄籍在济南工作的褚夫收曾经感觉有些不可理解:自己在多家银行办理了多张信用卡,经多次催收仍不归还,可总能轻松在其他银行办理信用卡。他伪造虚假的收入证明在济南某银行办理了信用卡,透支消费后,经银行多次催收,仍超三个月未还款。看看银行也没有采取什么措施,他又用自己及妻子的身份证,先后在另外五家银行办了十张信用卡,大肆透支消费。在三年多的时间里,褚夫收的11张信用卡共透支消费56万余元。感觉银行催得紧,褚夫收更换电话后逃离了济南。
最终,褚夫收因犯信用卡诈骗罪,被历下区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并处罚金五万元。这一案件凸显了更大的监管漏洞:如果任一家银行进行动态监管,发现褚夫收多次恶意透支后及时追究,或者就能终止他继续犯罪,但六家银行都是在两年多以后报案;如果各个银行间共享信息,发现褚夫收在多个银行办理多张信用卡,且屡屡透支,及时采取必要措施,或许不至于直到褚夫收犯罪行为延续三年、透支额达56万余元后才报警。
审理过多起金融犯罪案件的历下区法院刑庭法官朱庆臻认为,从这些案件来看,首先大家要增强风险观念。在这些案件中,不少被告人当初办理信用卡并不想非法占有,但随着窟窿越来越大无法偿还,最后一走了之构成了犯罪。再者,银行的审核和监管亟须加强,不能盲目追求发卡量、贷款量而放松审核;对于已经办理的信用卡和发放的贷款,也要进行经常性的监管,不能听之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