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科学协调发展的前景无限广阔

16.01.2015  13:57

山东省第三期泰山学术沙龙于2014年11月10日在山东大学举行。本次沙龙的主题是“传统文化对科技的作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主体与核心的儒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问题,无疑是其中最重要也是不容忽视的部分。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儒学与科学的契合是根本性的”这一观点,并认为“科学与儒学的良性互动始终存在,从未停止过”。

“要提倡科学,自然跟儒家文化有冲突、有紧张。可是,这到后来,到五四运动以后,就慢慢消解了,传统文化对于科学的发展有无形、间接,但又非常之重要的协同效应”香港中文大学陈方正教授如是说。

山东大学马来平教授通过对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中科学与儒学关系演变过程的回顾指出:“儒学与科学之间的相容是主导方面,而排斥科学是局部的,非根本的”。儒学的每次转型几乎都有其科学的背景和动因,可以说,“自西方科学传入中国以来,科学与儒学的良性互动就从未停止过”。

关于儒学与科学相容性的进一步论证,山东大学黄玉顺教授认为,应特别注意“在大量史学研究、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哲学或思想层面上真正厘清儒学和科学的关系”。

许多与会专家通过极具典型性的案例分析,从科学内史的实证研究角度来探讨科学与儒学的关系,以及二者良性互动。中国科学院刘钝研究员通过对薛凤祚、王锡阐二人的比较研究指出,薛凤祚家世显赫,师承名宿,最先引进对数和最先在天文历法中运用哥白尼日心说,其学养和贡献要高于王锡阐。并且,薛凤祚作为儒学与科学良性互动的杰出代表,足以在中西科技交流史上获得一个显赫的地位。中国科学院大学尚智丛教授通过梳理“辨学”概念的演化过程,分析了西方逻辑学的传入对中国认识论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内蒙古师范大学郭世荣教授通过明确古代“数”之范畴、检视孔子的言行与理论,认为孔子实际上对“数”有不少涉猎,指出:“不能说儒家不关注数学,不能将后世轻视‘艺’,看成是孔子的错误,相反,孔子非常强调‘各尽所能’”。

除此之外,如何正确看待与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发展的关系,发掘和利用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为现代科技服务,也成为专家们热切关注的现实问题。

陈方正教授强调,在建构优良学术环境与建立学术规范与评估制度这几方面,要尽量观摩和学习其他先进体系,包括引进外来人才,和不断思考、尝试改进之道,来达到“自我提升”;在对待科研体系方面,必须尊重它的自主性和客观规律,不应该将它视为行政或者政治体系的一部分。他进一步总结指出:“发展科学必须抛开急功近利的心态,以它的本身为价值所在,那样科学精神才可能真正生根发芽,改变我们的文化土壤。”

马来平教授指出,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从外部“融入”儒学,而不是从儒学内部“开出”科学,是儒学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不仅需要儒学这一民族文化的保驾护航,还需要其为之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资源,总之,科学与儒学的协调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其前景广阔无限。

山东大学何中华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科技有补偏救弊之功。主要表现在:以征服自然为主的现代科技可从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中汲取智慧;道德的优先性考量对知识和技术有范导作用;中国的诗化文化对于技术的艺术化、“诗意地栖居于世”有启发意义;中国古代的有机整体观对现代科学有深刻的启示价值。

齐鲁师范学院郑强教授强调指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是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科学文化建设的重心,应当放在改造和重构国民科学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上,使其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只有这样,才可能通过培养人们的科学精神,改变对科学技术的传统态度,优化深层意识等途径促进社会和文化的全面现代化。(作者: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刘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