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中国传统文化从政修养内涵及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从政者正己修身的教育资源十分丰富,且具有强大生命力,对当今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仍有重要启示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为政以德、正己修身”等中国古代主张,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强调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积极的养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要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政修养的内涵,并发掘其时代价值,从中得到深刻的启示。
将修身作为从政的基础性工程
中国文化传统历来注重修身对立身处世和从政的基础性作用。《礼记·大学》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明德”路径,并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孔子的“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强调的也都是通过修己来实现“安人”“安百姓”等目的。孔子还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都把施政与从政者的道德、行为紧密结合起来,表达了正人先正己、正己为施政之要的从政理念。孟子称“善养吾浩然之气”,这里的“气”,主要内涵也是“义与道”。
传统文化对于修身与从政关系的认识启示我们,做官先做人,做人必修身。当前党的建设面临“四大考验”和“四个危险”,贯彻落实从严治党方针,做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就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并指出,党性是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要求党员干部坚持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党员、干部要履行好职责和使命,首要的是要充分认识到增强自我修养的必要性,把立德、修德、践德作为终身课题,自觉地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常修为政之德,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
把对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的追求作为修养的核心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理想社会的追求和理想人格的塑造,并将此作为从政修养的核心内容。儒家构想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孔子十分向往、矢志追求这个理想社会,“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并提出与之相适应的“仁”的价值观,即“爱人”“泛爱众”。同时,儒家也现实地提出了比“大同”社会较低级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形态——“小康社会”这一实践目标,仁的价值追求贯穿于实践目标和理想社会的追求之中,提出了“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近者悦,远者来”的仁政观。对这种理想社会及其价值观的执着追求构成一种理想人格:志于道、志于仁,“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这种执着与坚定表现在:无论何时,“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无论何种境况,“贫而乐,富而好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必要时为理想不惜献出生命,“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舍生取义”。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党员、干部吸取传统文化中修身之道重在执着追求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的养分,在理想社会的追求上,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做好当前每一项工作。在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中,立忠诚笃信之志,补足精神之钙,挺起精神脊梁,锻造党性基础上的理想人格和精神品格。“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无论何时何地,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勤奋工作、廉洁奉公,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地去拼搏、去奋斗,展现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把行为规范作为修养的根本标尺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用行为规范来陶铸人的品行。“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在从政者修身的社会实践中,儒家强调适应社会秩序、上下左右关系的自我检束;在小康社会的阐述中,提出了“礼”“纪”的要求,尤其是“礼”的要求。在早期儒家典籍中,礼包括礼器、礼仪、礼制,这种“礼”实际上是“仁”的要求和外在体现,既包括道德伦理规范,又包括法律规范、从政准则,是成文和不成文的纪律、制度、法律的融合体。孔子说:“为政先礼。”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分,统类之纲纪也……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正因为礼在为政中的重要性,孔子强调以礼修身,“不知礼,无以立也”,并进而把礼作为言行举止的标准,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求从政者自觉接受礼的约束,按礼的要求行事,用礼来规范各种行为,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修养境界。
传统文化从政修养强调言行举止符合礼、纪、矩,我们现在加强党性修养,也要守纪律、讲规矩,用规矩来检束自己的行为。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是对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讲规矩,就要把党章作为必须遵循的总规矩,自觉用党章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就要遵守党的纪律尤其是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就要遵守国家法律,坚持依法办事;就要坚持并自觉遵循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加强自我约束,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把自我修为作为提升自我的内在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下功夫自我修为。如重学习和思考,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重自省,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荀子说“君子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重慎独,《礼记·中庸》载:“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重切磋、改过,“朋友切切偲偲”,提倡真正的朋友之间切磋勉励,友好批评,而且“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重知行合一,王阳明提出,“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通过这种种自我修为的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水平。
今天,党员、干部提高修养,同样要激发向上向善、永葆先进性的内在动力,像刘少奇同志说的那样,“下苦功夫,郑重其事地去进行自我修养。”自觉地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塑造。要加强学习,学理论,学党章,学党史国史,学先进人物,学优秀传统文化,学有益的文明成果,等等,提高思想认识,保持思想活力,滋养浩然之气。要自我警醒,慎独慎微慎初,防止温水煮青蛙,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发生蜕化。要自觉主动投入到严格的党内生活中锻炼,尤其要把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防身治病的有力武器,既深刻剖析和检查自己,又开展诚恳的相互批评,触及思想和灵魂。要在实践中磨炼,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砥砺品质、提高本领。归结到一点,就是认识提高,行动自觉,使党性要求内化为心,外化为行,落实到为党和人民干事创业上。
(作者系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