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指针

09.12.2015  15:15

  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之际,2015年10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正式下发。在一年的时间之内,党中央接连以领导人发表重要讲话、中央下发重要文件的方式,就文艺工作进行顶层设计、整体部署与全面指导,充分显示了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文艺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待,也使得文艺工作的重要性极大地增强,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感大幅度提升。

  《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理论原点的扼要阐述,方针重点的精要提示,工作重点的全面部署,构成了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的深入贯彻和具体落实,为新世纪文艺工作构制了清晰路线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与制度保障,堪为新世纪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新指针。

  一

  怎样认识文艺的地位,评估文艺的作用,是党在不同时期都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的重要问题。延安时期,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根据当时国内国际的总体形势,联系抗战背景下革命事业的现实需要,充分肯定和评价了文艺的地位与作用。他把“文化的军队”看成是“团结人民,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由此,他把文艺看作是“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说,正是由此开始,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文艺地位与作用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时隔70多年的今天,社会历史的演进,文艺自身的进取,都使现今的文艺与当年的文艺,面临着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文化处境,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识和估计文艺的地位与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10月15日发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在讲到第一个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昌盛”时,就着重论述了当今时代文艺的重要地位与特殊作用。他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升华的大视野、大角度,谈到文艺作为精神结晶和文明符号的意义,又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说到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论述取精用宏,见解高屋建瓴,形象而科学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阶段对于文艺工作意义的深刻认识与高度评价。

  《意见》在“做好文艺工作的重大意义与指导思想”的第一部分里,秉承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的已有认识,对文艺的重要意义与重大作用做了概要性的高度评价,指出:“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离不开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这些重要论述,既站高望远,又钩玄提要,从文艺与民族精神的走向、与时代进步的风向的密切关系,说到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的繁荣昌盛与文艺的繁荣发展的内在关联;既步步深入地论述了民族、文化与文艺彼此映照、相互依存的密切关联与递进关系,又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地把民族复兴的伟业落实到文艺工作上。这既是对于文艺事业地位与意义的高度认定与充分估价,也是对于文艺工作者工作的高度评价和殷切期待。它昭示人们和文艺工作者,需要从民族复兴大局、社会发展需要、历史进步趋势的高度,来认识文艺的作用与职能,也需要从这样的大局、趋势与高度,来认识自己的使命与责任,从而肩负起“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的历史责任,履行好“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的神圣职责。

  正是由于格外看重文艺工作的重要意义,高度估价文艺事业的巨大作用,《意见》就做好文艺工作提出了系统性的指导思想和纲领性的方针后,还就整体的文艺工作提出了“七为”的具体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国精神为灵魂,以中国梦为时代主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以创新为动力,以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为中心环节”;就文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了“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的殷切期望。

  在这里,“七为”涉及了文艺的重心与导向,内核与灵魂,主题与根脉,动力与中心等基本问题,而且概括精当,言简意赅,而“三力”则分述了文艺在价值引领、文化凝聚和精神推动诸方面应发挥的最大作用。这些方针与总体要求,以其密切关联和相互作用,立足于文艺本身又超越文艺范畴,显示出对于文艺事业高瞻远瞩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于文艺规律秉要执本的有力把握。

  二

  在整个的文艺工作中,重心在哪里,什么是根本,为谁人写作,为谁人服务,这既是环环相扣,相互链接的关系,又是需要检省和深化已有认识、不断予以解决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就明确地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关于为什么人的问题,他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题,先概要性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者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又从“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的三重角度,详尽论述了如何使“以人民为中心”成为基本导向和真正落到实处。《意见》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的这一基本精神,从多个方面予以了分解和细化,提出的要求也更为全面和细致。

  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问题里,《意见》提出了“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繁荣群众文艺”“建立经得起人民检验的评价标准”等五个方面的意见,由上到下,从内到外,涉及情怀与立场、状态与面向等重要的现实问题。这些具体而细微的规约与要求,因为秉承了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方针,坚持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兼顾的原则,使得人们看取文艺的眼光自然向下了,文艺工作的重心显著下移了,保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目标原则,成为始终不渝的创作导向,构成文艺工作的基本常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旨在创作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在这一方面,《意见》提出了“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把创新精神贯穿创作生产全过程”“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大力发展网络文艺”“加强文艺阵地建设”“推动优秀作品走出去”等六个方面的切实措施。这里,不仅包括了创作与作品,创作与创新,创作与理论批评等传统的话题,而且包含了网络文艺、文艺传播、对外输出等新兴的课题。可以说,这种广阔的视野与全面的观照,针对变动不居的文化现状,也切合日新月异的文艺实际。事实上,现在的文艺从业者,包含了不同观念、不同代际的爱好者,现在的文艺受众,也包含了不同层次、不同趣味的人们,只有把文艺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抓起来,让文艺领域的各个板块都活起来,做到不同的写作追求在相互借力中共同进取,不同的审美需求在相互联动中彼此启迪,才能使整体的文艺事业有序而健康地发展,做到更广的辐射,产生更大的影响,真正做到从创作到生产、从传播到服务的全系统的“以人民为中心”。

  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十分看重文艺在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中的“创新”示范和“引擎”作用。因此,他期待文艺充分发挥“时代前进的号角”的功能,以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基于这样的前提,他就文艺的精神内涵、价值依托,作了扼要的概括与深入的论说,提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并从核心价值观、真善美的永恒价值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角度,作了提纲挈领又钩深致远的阐发,丰赡的思想引人思忖,深湛的见解发人深省。

  《意见》在“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一部分里,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有关中国精神的论述分解为“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个要点。在每一个要点里,又都联系当下的文艺创作,结合现实的文艺工作,提出了主要的着眼点和具体的工作面。如“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提出:“既讲好国家民族宏大叙事,又讲好百姓身边日常故事,用生动的艺术形象和叙事体现中国梦的丰富内涵,见人、见事、见精神。”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提出:“大力支持文艺单位和作家艺术家从社会生活、当代人物中挖掘题材,讴歌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在“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里,提出:“正确反映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斗争史、中国共产党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史,生动反映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海外儿女心向祖国的心路历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提出:“从传统文化中提炼符合当今时代需要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价值追求,赋予新意、创新形式,进行艺术转化和提升,创作更多具有中华文化底色、鲜明中国精神的文艺作品”。这些提法具体明确,便于人们领会把握,也便于文艺家在创作中具体实践。

  文艺创作所特有的精神内涵,文艺作品所特有的内在魂灵,都要求文艺家在具有独特艺术才情的同时,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人格修为。因此,《意见》在“建设德艺双馨的文艺队伍”一部分,特别就此提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造就文艺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艺人才”“做好新的文艺组织和文艺群体工作”的意见与要求。这里,有对文艺家个人的思想道德的希望与要求,有对整个文艺队伍建设精神风貌的设想和追求。整体来看,文艺家不仅要把“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首位”“打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底”“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而且还要努力成为“人民喜爱”的文艺家和“民族文化”的代表人。崇高的希望与热切的期待,既加重了文艺家的责任,也提升了文艺家的荣誉。

  四

  在整体的文艺事业中,文艺评论是与文艺创作同等重要的一翼,只有两者的紧密衔接和良性互动,才能促使文艺事业健康而和谐地发展。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文艺批评时,高度重视文艺批评工作的重要性,又特别强调文艺批评功能的综合性,他指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这段论述肯定了文艺批评工作的重要性,指出了文艺批评对于整体创作的促动、审美水平的提高、文化风尚的引领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党的领导对于文艺批评的新要求与新期望。

  《意见》在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基础上,在“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理论和文艺评论工作”的要点里,就文艺评论的发展走向、行进目标,提出了“坚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高标准、严要求。“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诸种观点的辩证融合,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评论与其他文艺评论的重要区别。而要真正做到这种有机统一和辩证融合,则需要结合中国当代社会生活的实际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实践,扩展历史观点的内涵,更新美学观点的话语,从而有效又有力地面对新的现实,阐释新的现象,解决新的问题。这既是一个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实践的工作。

  正因为理论在评论中具有先行性,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文艺评论中所具有的主导性,学习和研究文艺理论的已有遗产,从中汲取养分,对于我们自身的文艺理论建设和文艺评论发展,就显得极其重要。为此,《意见》在提出“继承中国传统文艺理论评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外国文艺理论”之后,特别强调“实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评论建设工程,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编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材,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贯穿到课堂教学和文艺评论实践各环节。”这里的重点提示与要点布排,最为重要的关键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以说,无论是我们的文艺理论研究,还是我们的文艺理论教学,抑或是我们的文艺理论实践,与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理论”,还有较大的差距,还需要在研究中不断深化,在实践中不停探索。在这一方面,广大的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者,既大有可为,又任重道远。为接近这一目标而努力,为实现这一任务而奋斗,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

  总的来看,《意见》以其体大思精的理论性,求真务实的操作性,直面文艺的新实际,读解文艺的新课题,提纲挈领地阐述了党对文艺工作的新的要求,简明扼要地提出了党领导文艺的新举措。相信这一《意见》的贯彻与落实,将使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更会使广大文艺工作者明确前进的方向,振奋创新的精神,进而增强文化自觉与文艺自信,使新世纪的文艺工作获得更大的动力,焕发新的活力,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创造新的辉煌,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光彩篇章。

  (作者: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