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老戏曲”怎样唱出“新调子”
一唱三叹的京剧,婉转悠扬的黄梅戏,缠绵悠远的昆曲……作为承载着中华文化精髓的艺术形式,中国戏曲流传千年经久不衰。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戏曲艺术似已逐渐式微。剧种数量急剧减少、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精品力作缺少、基层院团生存艰难等问题日渐凸显。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娱乐方式让传统曲艺再难吸引年轻消费者的目光。如何有效遏制颓势,让衰落的戏曲再现新生机?
传统如何适应现代口味
继“新编剧目展演”“经典现代戏展演”后,北京京剧院“经典传统剧目展演”项目近日在长安大戏院拉开帷幕。家住不远的江先生告诉记者,作为铁杆京剧戏迷,近几场经典剧目的票他都已经购买。他非常看好《三娘教子》,这一版本的剧情由原来故事中的一夫三妻改为三妯娌,情节更丰富感人。
跟随着江先生的脚步,记者来到了长安大戏院。记者发现,除了剧情变化外,该戏的细节处理也更为灵活,换场时总有“大娘”“二娘”等角色出场,台词诙谐幽默,甚至有“昨天刚给了你800,还是欧元”“我们就说是听了网上的误传了”这样比较新潮的台词,惹得观众笑声不断。
对于这些改动,观众持有不同的意见。不少人认为,将宣扬古代道德伦理的剧情做合适的改动,更符合现代审美习惯;但也有人认为应当保留原汁原味,有助于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
不过从市场状况看,新编戏比传统剧目受到更大的欢迎。12月初,新编黄梅戏《徽州女人》《徽州往事》等原创剧目进入国家大剧院,据工作人员介绍,开票没几天就销售一空。“相比而言,新戏在灯光、舞美运用上更灵活。新戏看热闹,老戏看门道。”经常看戏曲演出的刘先生告诉记者。
近年来,快节奏的娱乐消费习惯让传统戏曲陷入生存的焦虑,市场亟须通过创新培养新消费群体。“一方面要熟悉经典,另一方面要让经典新鲜。”在中国戏曲学院新媒体艺术系主任谭铁志看来,流行文化的冲击和乡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要洞察大众的需求,结合交互艺术进行舞台表现是很好的方式。
重庆文化艺术研究院戏剧影视研究室副主任周津菁向记者介绍了重庆303话剧社将话剧和川剧融合,重新阐述“目连救母”的创新实践。“叙事采用设悬念、多侧面、多角度的现代戏剧手法,让传统故事更加丰盈,还大胆加入了现代音乐的鼓点。”周津菁认为,戏曲不仅要保护和传承,更重要的是用一种新锐方法和视角看待它,有时还需要大胆实验。
事实上,市场上关于戏曲创新的争议一直存在。前两年,著名越剧演员茅威涛排演的越剧《江南好人》,就加入了现代音乐和爵士舞,还大胆创新了舞美和灯光的运用,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曲艺的认知,深得年轻人的喜爱,而老戏迷们却大呼无法接受。
对于这些争议,茅威涛曾表示:“艺术的发展一定是随时代而变。一成不变、墨守成规注定会被抛弃。不过创新需要对传统有敬畏之心。”在她看来,创新的是内容和形式,传承的则是优秀的精神内核。
实际上,戏曲的发展也是在不断创新和融合中向前推进的,徽班进京,通过创新、融合、改良而造就了京剧;清末民初,在一批学者的努力下,诞生了《锁麟囊》《洛神》等一大批新编戏,成为今天的经典……戏曲艺术形式的创新和演变从未停止。
好作品要善于走市场
今年9月,京剧程派名家张火丁携《白蛇传》《锁麟囊》两部经典剧目赴美演出,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有着2500个座位的林肯艺术中心大卫·寇克剧院座无虚席。演出后《纽约时报》等外媒多版面大篇幅报道,对中国戏曲的魅力深感震撼。
戏曲在传承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有戏曲本身的原因,更有戏曲传播、营销和市场培育的因素,而后者往往是在文化实践中容易被忽视的部分。
不可否认,张火丁赴美演出的成功是戏曲传播上的成功案例。据该戏赴美演出总监制张尧介绍,与最初预计不同,该戏华人观众并未在数量上占优,其中《白蛇传》一场大概80%~90%是美国观众。“可见,市场才是检验艺术作品魅力与价值的最好标尺。好戏曲走入市场才能持久,否则就不会被大众认可。”张尧指出。
如何才能推动戏曲成功传播?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傅谨指出,张火丁赴美演出既是对外文化交流的成功典范,也为传播方式提供了可参照的样本。作为传统人文精神的承载体,戏曲本身的艺术魅力和演员的人格魅力形成了强大的市场吸引力,同时也需要有国际化视野和传播手段。
据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教研室主任胡娜介绍,以前戏曲院校的出国演出基本属于“单打独斗”,直到演出结束也不为太多人知晓。而张火丁这次演出与中演集团合作,采用商业化运作方式,通过校园演讲、媒体预热宣传等方式进行推广,取得了较好的市场效果。
“长期以来,很多院团都只重视剧目排演,而不重视传播,宣传投入过低,缺乏市场营销意识。经常有人说,持赠票看完整部戏后才发现其实是优秀的作品,却不为圈外人知晓。”胡娜说。
为改变这一现状,戏曲界目前开始尝试众筹等新模式。不久前,南京票友在众筹网发起了京剧众筹活动,戏迷们出钱邀请“当代孟小冬”王珮瑜明年初到南京演出,售票效果甚佳。9月,长安大戏院的“京川合演盛典”也是由百位在京四川籍戏迷通过众筹发起,演出前通过网络和老乡会的力量进行大量宣传,2000多张票很快一抢而空。
戏曲市场的投资前景正走向乐观,许多企业开始着手戏曲生态链的打造,力求由戏曲艺术文化带动出版、餐饮、游戏、旅游、教育等版块。各地纷纷开展戏曲文化进校园、社区的推广活动,戏曲元素不断出现在流行音乐、广告、平面设计中,在潜移默化中走进人们的生活。
相比于等靠政府帮扶,市场化运作方式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范玉刚认为,既有普遍性的大众化艺术,也有小众和细分市场的艺术,文化及其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文化消费多层次性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
从搭台唱戏到数字化
日前,我国首部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开始了全国展映。今年1月,《霸王别姬》从世界上193部参评的3D影片中脱颖而出,获得世界3D电影界最权威的奖项——“金卢米埃尔”奖,这也是我国首次获得该奖项。电影将经典剧目进行数字影像化展现,让观众仿佛置身舞台之上,获得了独特的视听体验。
电视、电影、互联网等新媒介的力量已形成了多元化传播格局。胡娜指出,早些时候,黄梅戏为大众熟知就是通过电影,如今仍然可以依靠电影及电视节目的观众基础拓展新的观众群体。比如央视打造的戏曲综艺节目《叮咯咙咚呛》是广受欢迎的中韩明星跨界体验的真人秀节目;天津电视台的《国色天香》也体现了传统戏曲与流行时尚元素的结合。
热门影视剧改编也同样延伸到戏曲市场,越剧版的《步步惊心》《甄嬛传》,以及近日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亮相的新编京剧《康熙大帝》都广受欢迎。
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多方面支持戏曲发展的意见。在针对戏曲艺术的传播与发展上,文件提出“发挥互联网在戏曲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通过新媒体普及和宣传戏曲”等多方面意见。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指出,要继承好经典传统剧目,把那些立得住、传得久,经得起时间和观众检验的老剧目传承好,演绎精品,保持魅力不衰。要贴近现代人的欣赏习惯和生活方式,适应“微时代”传播特点,大力推动戏曲艺术创新发展,使之展现新魅力、焕发新光彩。
“互联网技术是戏曲传播的新节点,需要打破行业壁垒,跨界思考,把移动互联的思维模式运用到戏曲的传播传承和创新中去。”北京川川文化公司联合创始人蒲元彬指出。
谭铁志指出,基于移动平台、交互平台的戏曲呈现方式是数字技术在戏曲上的创新应用,比如皮影戏可以通过触控平台来实现,以及戏曲动漫、戏曲舞台剧、戏曲动画、戏曲交互游戏等。此外,戏剧文化的衍生品未来也有广阔市场。
专家建议,借助互联网新平台的数字传播技术,还可以通过O2O线上线下互动、建立戏曲资源数据库、三维影像投射技术等方式,为文化资源保存、戏曲教学等提供新的形式。 (本报记者 鲁元珍)
《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九大亮点
★今年7月起用3年时间在全国普查地方戏曲剧种。
★将地方戏曲振兴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总体规划。
★对戏曲企业的优秀戏曲剧本创作予以支持。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组织地方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到农村为群众演出。
★把简易戏台纳入村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范围。
★重点资助基层和民营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在购置和更新服装、乐器、灯光、音响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
★对中等职业教育戏曲表演专业学生免收学费。实施“名家传戏——戏曲名家收徒传艺”计划。将转制为企业的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和民营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纳入职称评审范围。
★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争取每年让学生免费欣赏到1场优秀的戏曲演出。
★实施优秀经典戏曲剧目影视创作计划。鼓励通过新媒体普及和宣传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