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李克强在国务院第一次专题讲座上都讲了啥?

23.08.2015  22:37

  8月21日下午,国务院第一会议室变成了一间临时讲座场所。主讲者是一位70岁的白发院士,而“听众”则是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以及各部部长、央企、金融机构的负责人。

  会上李克强表示:卢院士专题讲座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相当精彩,围绕3D打印和“中国制造2025”如何有机结合,深入浅出,同时又比较深刻地提了一些重要建议,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下面我谈几点感受。

   新理念:“增材”

  第一,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必须要有新理念。我们国家的产业水平,现在还属于“大而不强”,仍处在世界产业链中低端。卢院士刚才也讲到,我们在工业2.0、3.0方面还需要“补课”。当然,我们也有优势,这其中包括市场优势、人力资源优势,还有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所有这些优势,需要增加一个关键点,这就是新理念。

  今天为什么要开这个专题讲座?之前我曾私下问过一些部长,3D打印核心是什么?他们解释得都不是很清晰。这也是我们请卢院士专题讲授的原因之一。他刚才从历史的角度阐述,制造业发展经历了等材、减材、增材三个阶段,这很值得我们思索。从3000年到300年再到近30年,其中贯穿着一条非常清晰的逻辑。

  3D打印堪称一项颠覆性的技术。我们的经济发展,“人”当然始终是最活跃的因素,但生产工具的变革经常也能起到关键作用。我们都知道石器、青铜器、铁器时代,然后是蒸汽、电气时代,直到信息时代。而今天卢院士从另一个角度,等材、减材、增材,来讲述文明形态的变化。3D打印实际上就是“增材制造”。

  这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中国发展到今天,我们要瞄准下一个发展阶段,要想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就需要在理念上提升一个层次。

  “增材”的理念非常符合我国的国情需要。我国的自然禀赋并不占优,人均资源占有量在很多方面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增材”的方式可能会对我国发展方式带来颠覆性的重大转变。不仅是3D打印,还有很多其他技术,要围绕这一理念认真思考:怎样转变发展方式,走出一条推动中国产业、经济迈上中高端的路子来。

   关键手段:“互联网+”

  第二,经济迈向中高端,必须要有关键手段。卢院士提出了一条重要建议,说白了,就是在自然资源方面用“增材”的办法,在人力资源方面,要充分迸发智能。智能靠什么?靠互联网。

  卢院士提出美国的特点,叫“互联网+制造”,今年我们在《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互联网+”。“互联网+”确实能把众扶、众需、众筹、众包聚集起来,而且对体制也是一个重大的创新和改造。过去我们计划经济时代都是“小而全”,企业办社会,后来我们打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开始不断利用外部的力量。而“互联网+”的确提供了一个更大、更广阔的平台。

  现在有人在争论,到底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刚才卢院士也解释了,“+互联网”也需要,德国就是这样,重要的制造企业引进互联网。实际这两者有许多相通之处,都是运用各种方式,把众创带动起来。“互联网+”事实上也涵盖了“+互联网”。

  我们的工业体系要通过市场化方式,推进“中国制造2025”,实现智能升级,这是一个关键举措。怎么样让各行各业都能实现“互联网+”或者“+互联网”,这不仅是技术创新,也是体制创新。政府监管模式也要随之改变,既服务企业,又要有效监管、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基本依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第三,中国要实现“双中高”,必须要有基本依托。这就是我们讲的“新动能”: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其实就是“集众人智、汇创客流”,现在又出现了“极客”。卢院士刚才讲到,美国的创客和极客,有1/3在高校,1/3在自家车库,1/3在孵化器。中国有9亿劳动力,每年毕业700多万大学生,这些力量如果发挥出来,把众创发展起来,就能让大量创新在创业中迸发。

  中国要运用好广阔的市场空间、丰富的人力资源,改造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些都要依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去看“华龙一号”的设计,中心实验室其实就十几个人,但通过互联网连接了20多个城市的500多台终端,后面可能是成千上万的科研技术人员。这就是“+互联网”。反过来,我去浙江义乌、广东等地,大量的企业都是依托“互联网+”,既有制造业也有服务业。

  所以,我们对中国的发展要抱有充分的信心,信心不是空中楼阁,不是海市蜃楼,而是要依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新动能,不断推动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把新动能充分激发出来,补上工业2.0、3.0的课,加速向“增材”发展。

  我们要看到,尽管当前中国发展仍面临不小的下行压力,但我们有巨大的潜力和回旋余地。只要我们在新理念上取得突破,在关键手段上长足进展,再附之新技术的支撑,我们完全能够长期保持中国经济中高速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

  今天组织这次专题讲座的目的,是希望大家多了解新事物、了解新情况,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习新技术,更要吸收新理念,并且要和政府职能结合起来创新思考。希望各部门今后也多举办这样的专题讲座。

  卢院士今天的讲座,对我们大家只是一个“入门”,回去可以自己看书,可以继续思考,怎么把本部门的工作做得更好、更加精细,如期实现推进“中国制造2025”、实现智能转型的目标。再一次对卢院士的讲座表示衷心的感谢。(新京报特约记者常忆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