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南部大型社区入住率增高 早晚高峰现潮汐式拥堵
工作日早上不到7点钟,市区南北几条主干道舜耕路、建设路、英雄山路等就开始忙碌起来,且南往北的车流量明显大于反方向,晚高峰则相反。近几年,随着市区南部几处大型社区的入住率越来越高,几条南北向主干道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潮汐交通现象。与此同时,因通勤时间较长,“睡城”模式也初步显现。
10月31日早上7点钟,从城区边缘进城上班的居民。记者王锋 摄一早一晚 舜耕路、英雄山路潮汐车流日益严重
从市区的地图上来看,济南东西狭长,则南北向的分流道路路网相对密集。从市区偏南位置的南北向主干道来看,直通二环南路的主干道虽没有市区那么密集,但也有郎茂山路、英雄山路、玉函路、舜耕路等几条双向八车道、六车道的主干道且都路况不错。
“这几条主干道早高峰南往北方向拥堵程度一个月胜过一个月。”市中交警大队交通科科长刘军说,工作日早晨从大概7点左右,就开始进入车流量高峰时段,一直到8点半才有所缓解。南往北方向大堵的同时,相反方向则车流量相对较少,经常是一个信号周期,北往南方向的车辆都放完了,南往北的驾驶人却要常态性的等上两到三个信号灯。晚高峰则出现北往南方向拥堵,南往北相对缓和的情况,这与部分学校、单位错时放学、下班有关。
民警介绍,三四年前这几条主干道还没有明显的潮汐车流现象。随着二环南路几处大型社区的居民大规模入住,这种现象只会越来越严重,该位置的大型社区处于市区边缘,通勤距离相对较长,不少居民入住前后就会考虑买车。
以舜耕路南头的大型社区领秀城为例,全部入住后可容纳8万人,即使这8万人拥有1万辆车无疑也会给潮汐交通的拥堵程度带来很大的负担。
进城出城 通勤距离长,南部大型社区“睡城”模式初显
记者从济南市城市交通研究中心利用大数据做的一份出行调查分析中了解到,全市通勤客流总体呈现以旧城分区(规划范围东至二环东路,南至中心城区南边界,西至二环西路,北至黄河)为中心的东西向(偏东)的带状客流,平均通勤出行距离为5公里。而南山分区(市区南部以南区域)以居住为主,住在该片区的人职住分离明显,往其他分区出行的需求较大且出行距离长,平均通勤出行距离达到14公里。
通勤距离长,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上班早出门、下班晚回家。在解放桥工作的市民陈先生家住在领秀城,每天接近20公里的通勤距离让陈先生不胜疲惫。“如果开车上班,早晨不到七点就要出门,一路行驶像打仗一样,上班才能勉强不迟到。到了晚上,如果想正点下班,那还得继续‘上战场’,或者就干脆耗到七点以后再走。到家吃过晚饭,人已经累成了一摊泥,啥也别干,洗洗睡吧。”陈先生说。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陈先生的通勤情况比较典型,属于典型的住在市区边缘大型社区,却在市中心上班的人群。虽然在新型社区有了更好的生活和居住环境,不过通勤距离的拉长却让他们只能回家就睡觉。有专家表示,这意味着南部大型社区的“睡城”模式初步显现了。
解决之道 城市人口和功能一并疏散可减少拥堵
近几年,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城市南部片区居民的通行需求,公交线路逐渐增多,尽可能方便居民乘坐;交警也在拥堵严重的路段建设路上增设了潮汐车道、舜耕路上增设了可变车道着力缓解潮汐交通。不过终因入住居民的基数越来越大,这些措施均不是缓解日益严重的钟摆交通的根本之策。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说。该学者认为,解决交通拥堵的根本之道还是要在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上做文章,而不能搞些尾号限行之类的“镇痛剂”。
如果在城市规划中,城市边缘的大型社区周边也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具有工作、居住、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那居民上班、办事不用再“进城”,或可一定程度上缓解对严重潮汐交通带来的影响。
◎延伸阅读
上班耗时长也是“城市病”
时报11月3日讯 (记者徐敏)说起“城市病”,济南居民首先想到的除了空气污染,恐怕就是交通拥堵了。然而,有专家却表示,其实通勤距离过长也是“城市病”,而这又与其他的“城市病”密不可分,如交通拥堵和上班时间长就有着直接的关系。
据一份济南市居民出行分析报告中显示,2004年居民出行平均时间约为25.15分钟,2011年平均约为28.45分钟,几乎以一年1分钟的速度增长。有专家预计目前可能已经达到30分钟以上。
社科院城市规划与环境研究院规划室主任李红玉表示,根据世界城市发展的经验来看,上班耗时长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城市病”。世界性的大都市中,上班耗时取决于城市的主体功能性。如果一个城市不能疏解的功能十分强大,那疏解通勤压力的可能性就非常小。在一些大城市,城市中心金融等功能无法完全疏解的情况下,这些城市的上班耗时往往过长。
清华大学教授陆化普表示,北京的天通苑是典型的“睡城”。其实,“睡城”世界各地都有,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这种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模式济南则只是初步开始显现。中心区房价太贵、居住太密集,把中心区人口向外转移是对的,但带来的钟摆式交通等问题也必须要承受。
如何解决“睡城”的问题,规划界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把就业和居住捆绑起来,实现就近就业,解决交通问题。但这种思路很难实现,因为无法保证在“睡城”就业的人就能在该区买得起房子,也不是在“睡城”居住的人都能在该区找到适合的工作。因此上班耗时过长的“城市病”也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
◎相关链接
睡城,也称为“卧城”,主要指大城市周边的大型社区或居民点,这些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由于缺乏成熟如衣食住行、商业休闲、教育娱乐等区域功能的城市配套,人口虽大量入住,但也就是局限于晚上回家睡觉,白天照样开车或者乘车往市中心赶着上班。北京的通州、天通苑、回龙观、望京等地区皆被称为“睡城”。
这些“睡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居住在这里面的人,大部分早上涌到老城里来,晚上又涌回新城,形成一个钟摆式的城市交通。这在地铁的人流还有道路交通上体现最明显。无论是钟摆式还是候鸟式,都表达了人流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