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调薪工资透明化待解 财政负担由谁来买单
24.01.2015 10:41
本文来源: 山东华网
上周一份关于公务员加薪的文件引来舆论褒贬不一。这份尚未亮相的国务院文件包括三套方案,其中涉及公务员的主要是机关工资调整方案和离退休人员退休费调整方案,总体思路是提高工资和退休标准,重点向基层倾斜。那么问题来了:基层公务员群体因受益最大,多持赞同态度;公众和学者却并不买账,纷纷质疑加薪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政府和民间在测度公共服务的人力成本时,口径显然是不一致的。前者主要包括工资、津贴奖金和离退休费等,这些都是被纳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是显性的。而与公务员身份尤其是级别相关的房补车补、公费医疗、“三公消费”以及部分“灰色收入”,很大程度上是隐性的、不透明的。数据和信息不透明,双方对话基础不同,结论自然迥异。 仅就工资而言,公务员不是不可以加薪。按照《公务员管理办法》规定,公务员工资标准可以随物价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适当调整,但自2006年公务员制度改革以来,相对企业已近十年未调整。另一方面,国人投身公务员队伍的热情有增无减,十年多了近百万人,达到700多万人。千辛万苦挤这独木桥,应该与上述显性、隐性收入不无关系。 公共人力成本的透明化、规范化,不仅是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也是今年开始实施的新预算法对政府支出管理的最新要求。此前中国在为公务员加薪的同时,也曾出台过多项旨在控制人力成本支出的措施,比如货币分房、“阳光工资”、公车改革等,但实际收效甚微,原因就在于隐性的人力成本支出盘根错节,纳入透明、规范管理的难度相当之大,“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更难”。 此次公务员工资标准调整可以有所不同。两个明显的背景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分别从“八项规定”和缩减“三公经费”入手,部分打掉了公务员体系里各种隐性福利寄生的土壤;即将展开的养老保险“并轨”改革,需要公务员按照实际工资水平缴纳养老金,破除了“公费养老”的财政包干模式,结构透明、标准统一的工资体系,在确定公务员其他福利待遇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未来或可将这种模式移植到医疗“双轨制”改革中,进一步实现公务员福利体系的规范化。 以工资权重的扩围,来压缩隐性福利的无序扩张,进而实现政府整体人力成本的透明化、规范化,这个过程可能是漫长而艰难的,充满了各种博弈和妥协,但我们乐见这样的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在打造一个透明、高效政府的同时,保证行政体系和人员队伍相对稳定的颇为可行的“中间道路”。 然而,我们仍然要对这种改革思路最终目标的合理性和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化”问题提高警惕。 公务员加薪不可避免带来财政负担的增加,如何消化这种负担?谁来买单?理想状态当然是通过压缩政府其他领域开支,或精简政府工作人员,此消彼长,来达到控制总支出不增加或增加很少的目标。调整支出结构或增加开支项目,这些都应当被列入政府预算的议事日程,并在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公开向民众予以解释。现实来看,地方“两会”已结束,多数地方在考虑将加薪成本塞入说不清道不明的 “其他支出”中,而这并非明智之举,更合适的做法应是由中央统一转移支付,纳入更规范的管理当中。 而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是:如何评价一个高效政府所需雇用的人力总数,公务员队伍是否有必要继续以每年10万人左右的规模递增?这些都是值得政府智囊机构和社会公共智库们科学探讨的重要议题。也应该相信,在经历此次公务员工资调整后,一个力求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政府会给出令民众满意的答案。本文来源: 山东华网
24.01.2015 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