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社科联主席杭栓柱谈全面建成小康

23.06.2016  15:41

在5月17日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展开应以人民为导向,也终将使人民受益。而在这一过程中社科联应该如何发挥纽带作用,如何多措并举让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走进寻常百姓家,如何传播新政策、新理论、新知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献智尽责?针对以上问题,在一年一度的内蒙古自治区社科普及周活动举办之际,中国社会科学网采访了内蒙古社科联主席、党组书记杭栓柱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网: 社科普及周作为自治区社科界的一件盛事,办的非常有规模、有成效。您能介绍一下内蒙古自治区社科普及周的基本情况吗?

杭栓柱: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是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社科联共同打造的面向社会公众的公益性文化惠民活动。这项活动始于2007年。2007年年初,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转发了《内蒙古党委宣传部、社科联关于进一步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意见》(内党办发[2007]3号),按照文件精神要求,为推动全区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从2007年开始,每年6月的第一周(2013年起改为第二周)在全区组织开展社科普及周。活动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社科联共同主办,各盟市委宣传部、社科联联办,社科类社团和社科普及基地共同参与,至今已连续在全区成功开展了九届,今年是第十届。

2007年起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社科普及周,正式拉开了自治区全面兴起社科普及、全民参与社科普及的序幕。每年社科普及周期间,全区各级党委宣传部、社科联、各高校、社科普及基地以及社科类社团,多级联动、互相呼应,同期组织开展知识讲座、政策咨询、展板展示、书籍发放、参观考察、文艺演出等形式多样的各类宣传活动,同时全区各地广泛开展社会科学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牧区的“五进”系列活动,为传播党的理论政策、普及社会科学知识、提高全区公众的人文素养,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哲学社科知识的浓厚氛围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网: 请问今年举办的第十届社科普及周与往届相比有什么创新之处?

杭栓柱: 社科普及周作为自治区社科联文化惠民的有力抓手,历来是自治区社科联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今年举办的第十届社科普及周,主题是“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献智尽责”,一方面为全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施展聪明才智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另一方面调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尽职尽责,为此,今年的社科普及周在内容设置上和组织形式上进行了更多的创新。

一是内容更加丰富。从主题讲座来看,从往届一场主题讲座的基础上,今年邀请到自治区社科领域5位知名学者,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开展多场系列主题讲座,进一步阐明主题,扩大影响。从各盟市社科联、各参与单位报送的活动情况来看,各类活动内容丰富,规模扩大。兴安盟社科联为更好地帮助群众理解和读懂最新理论政策、大政方针,专门进行“理论政策热词”普及活动;乌兰夫纪念馆将原有“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牧区”的五进活动进一步拓展,深入青山区驻区某部队送知识、送文化,包头市社科联邀请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著名主持人水均益进行社科普及讲座。今年各盟市社科联将社科普及活动范围向旗县大幅度延伸,活动数量和范围汇集更多群众。

二是上下联动范围更广。今年年初召开的自治区社科联六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四大支柱的概念。所谓四大支柱,包含盟市社科联、机构社科联、社科类社团、命名的基地,明确了社科联系统的工作边界和范围。今年社科普及周,我们最大程度调动四大支柱的积极性和参与度,60余家社科类社团、社科普及基地等有关单位参加启动仪式;全区32家社科普及基地和6家加盟讲坛全部参加社科普及周并举行各类社科普及活动,总参与单位上百家,这个规模和范围也是前所未有的。

三是宣传方式多样。运用短信、微信、互联网+ 等多种手段进行宣传、扩大影响。致函自治区通信管理局并获得支持,社科普及周启动之前通过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向全区手机用户发送社科普及周提醒短信,为启动社科普及周热身;自治区社科联官方网站和官方微信今年也集中在社科普及周期间发表和推送各地有特色、有亮点的社科普及周活动,鼓励和调动各地开展活动的积极性;各盟市也大量运用新的传播方式进行社科普及,推出各具特色的微信、微博等宣传活动,将互联网+进一步推向深入。

中国社会科学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对社科界来说意义重大,那么具体对社科普及工作提出什么新要求?

杭栓柱: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指导新形势下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纲领性文献,为做好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具体到社科普及工作,提出了几个方面的努力方向。

一是社科普及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为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明确了重点方向和目标要求。社科联要在引导推进社科工作者学深吃透讲话精神的基础上,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聚焦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目标,深入组织实施社科理论政策惠民工程,为自治区改革发展汇聚精神动力。

二是社科普及对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社科普及工作一直契合这个主题,致力于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人文科学素养。但是在具体方式上还需要更进一步延伸范围、扩大覆盖面。以自治区、盟市、旗县(区)为主体的三级联动,要在联动的基础上,带动更多的基层旗县(区)甚至乡、村经常性的开展社科普及,努力打通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以“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牧区”为主要内容的“五进”活动,不断拓展范围,为更多有需要的地方送去知识和文化。

三是社科普及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化平台。这就要求社科普及工作积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创新产品供给模式,加快推进互联网+社科普及工作,提供更加丰富、多样、便捷的产品,搭建精准推送增强社科普及工作的实效性,普惠更加广泛的群体。

中国社会科学网: 在5月17日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这一重要论述。通过学习讲话精神,您能否谈谈您的心得体会?以及您认为本次讲话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们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杭栓柱: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次讲话内容全面,内涵深刻,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光芒。本次讲话创新点颇多,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问题必须由中国人来回答,而不能一味地将国外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奉为圭臬,生搬硬套地适用于中国的土地上。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必须坚持正确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其次,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坚持以党和国家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注重从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再次,必须以重大哲学社会科学工程为抓手,以重大项目和重点课题为牵引,引领广大哲学社会工作者在这一平台上发挥聪明才智,联合攻关、协同创新。精心组织实施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培养一批社科理论研究骨干,建立一支新型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最后,必须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视和领导。强化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一手抓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一手抓管理引导,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目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们反映较为强烈的就是科研过程中课题经费匮乏以及如何合理使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党和政府要推动建立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促进优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改进评价和激励机制,完善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激励政策,优化政策与经费相互促进的支持机制,保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顺利展开,让科研工作者们的钻研攻关没有后顾之忧。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胡博婧)

嘉宾简介: 杭栓柱,现任内蒙古社科联主席、党组书记,研究员,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改革开放30年内蒙古最具影响力经济人物”,“改革开放30年内蒙古先锋人物”,历任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经济信息中心主任,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曾担任自治区“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现兼任内蒙古政府决策咨询研究课题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内蒙古人大财经专家组成员,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党校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