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军故事幕后:他们为大国长剑体检把脉
“5、4、3、2、1,点火!”随着一声指令,一枚导弹腾空而起,飞刺苍穹。这是火箭军某导弹旅组建10年来,又一次圆满完成实装实弹发射任务。
在这支部队实现战斗力跃升的背后,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号手墙上无名、聚光灯下无影”,驻守大山深处,为导弹精心“体检把脉”,交出一枚枚合格的“大国长剑”。
他们就是“幕后英雄”技术二营官兵。
走进技术二营操作大厅,如同走进一个“手术室”。只见一枚“大国长剑”静卧,训练有素的官兵,通过一道道严格程序,对一个个部件进行“CT扫描”,通过模拟运行,对它进行健康体检。
宽敞的房间,一群穿着白大褂的人穿梭忙碌,一根根线缆连接着一台台检测仪器,各种仪表指示灯不停闪烁……“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手中的导弹时刻处于最佳状态。”营长赖勇军说。
导弹高度精密、科技含量高,要想为它“体检把脉”并不容易,对官兵的素质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为了掌握上千个导弹检测操作的技能,官兵们付出了艰辛和汗水,光是复杂的电路就让官兵吃尽了苦头。
“这个地方的电路你跑错了,重新来!”
在一次“跑电路”的考核中,排长皮文博正对着一张导弹电路图边讲边说,时任连长的赖勇军背对电路图,却突然叫停。
官兵们都愣住了。赖勇军随即指出哪个节点跑错了。拿出专业书一看,果真如此。
说起赖勇军这位搭档,教导员杨四为赞不绝口,称他是“技术通”,全营所有专业,样样懂、门门会,全部可把关指挥;他是“装备通”,全营千余件装备,状态了然于胸;他是“任务通”,旅里实弹发射、演训任务全都参加过,次次表现出色。
“我们虽然身居深山,战场离我们并不遥远。”赖勇军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在导弹检测过程中,官兵们围绕“随时能战、准时发射、有效毁伤”的核心标准要求,自设难局危局,把情况想得更复杂、困难想得更多些,组织进行各类故障设定模拟训练,真正把专业学扎实、把技能练过硬,努力提高复杂条件下的实战能力。
火箭军某导弹旅政委郑晓东介绍,近几年,该营官兵自觉加快认识之变、观念之变、思维之变、能力之变,结合每个战位、每个环节,努力破解打仗难题。
营里的48名大学生士兵,积极发挥自己的优势,自觉加压,把如何更加贴近实战、优化流程提高效率作为课题进行研究攻关,不断取得进步。
为练好体能、学好专业,2009年从西南交通大学毕业入伍的四级军士长刘军总比别人多花时间、多用功。“他是同批兵中第一个通过专业考核的,也是第一个当上专业组长的战士。”指导员戴宏图说,前不久,在旅里的专业比武中,刘军带领专业组再次取得优异成绩。
去年入伍的高震,是一名在读大学生士兵。今年3月,他从另一个撤编单位来到了技术二营。新专业、新环境、新集体,让这位列兵有点不适应,不过他很快就转变过来,在专业学习和实装操作中脱颖而出。
他在全连演讲中这样说:“作为亲眼见证军队改革发展变化的列兵,一定要在这个浪潮中发光发热,在岗位上出彩过硬。”
使命,成为许多官兵人生选择的砝码。排长张帅说,自己第一次看到“大国重器”时,骄傲和责任瞬间涌来。
五班班长、四级军士长姚伟伟是营里的专业“大拿”。当兵第二年时,家里让他退伍,他觉得兵没当够,说服家人,选择留下来。等到第五年,再次面临走留的他,正在戈壁高原执行重大演训任务。“部队需要的时候,决不能当逃兵。”他再次选择留队。
火箭军某导弹旅旅长李立弘说,就是这样一群年轻的官兵,用青春汗水书写忠诚与奉献,在弹道上镌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张选杰 李兵峰 韩兴邦)
编辑:邱忠珲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