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助力经济新常态

28.07.2015  11:54

  农业不仅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更是国民经济转型的新增长点。中央高度关注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要求以农业产业化尽快补齐国家现代化的短板。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器

  农业产业化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区域化。随着我国步入中高收入国家的行列,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带来的中等收入人群的扩大,对加工食品的需求大幅度提高,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历史机遇。

  有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加工食品的消费约占饮食消费的90%,成为消费主流,我国尚不足30%,市场空间巨大。有专家预测,未来加工食品的市场规模将达10万亿元之巨。中央2015年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农业发展要从“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农业产业化是建立在农产品持续、稳定、大批量供应基础上的,小规模、分散化种植、低效率经营的传统农业经营方式,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成为制约产业化推进的“短板”。因此,对农业规模化经营、区域化种植的推进必然提速。中央适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推动土地大规模流转,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实现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制订农业规划,实现区域化种植,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截至2014年6月,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3.8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8.8%,比2008年底提高20个百分点。

  农业产业化推动了涉农产业的纵向一体化。俄国著名学者恰亚诺夫认为,小规模农业经营的出路是纵向一体化,即以农业为基础,以加工业为龙头,以涉农服务业为辅助,构建的以市场为导向、从田野到餐桌的完整供应体系,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按照产业链、价值链形成的农业新业态,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首先,它提高涉农产业的组织程度,减少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过高交易成本。其次,它提高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降低了市场的风险。再次,它延伸了农业的产业链,创造巨大的附加价值。据有关研究,农产品后端延伸50多个环节,附加价值极高。在20多年的实践中,各地因地制宜地摸索出“市场+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网店+合作社+农户”、“供销社+合作社+农户”、“农业产业园区+农户”等多种一体化形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农业产业化推动了农业的信息化。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专业分工协作网络的形成,在农业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工具,实现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全程化的客观要求和市场空间。例如,利用互联网打造技术服务110,及时解决农民生产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利用防伪码、云计算、数据库等技术建立农产品诚信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安全;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库、电子商务平台等等。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大大加速了信息流、资金流、产品流的快速流动,提高了全产业链的效率和竞争能力。农业产业化是信息化建设的奠基石,为信息技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农业产业化搭建利益共享平台

  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利益共享平台的形成。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大大延长了产业链、价值链,为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的参与者提供共享的经济利益,使古老农业变身为高附加价值的产业。有资料显示,在农、工、商、建、运五大产业中,现代大农业的成本利润率最高,是获利能力最强的产业。与此同时,农业专业化、一体化发展,又使得参与各方利益紧密相关,产生了利益共享的客观要求。由此,农业产业化为利益共享机制的建设,奠定基础平台。在现实中,利益共享机制有很多种形式,总体上可以分为市场风险共担、加工利润分成、土地入股获利等主要类型。“龙头企业+农户”模式,由于博弈地位的差异,龙头企业在经营决策、利润分割方面占据着支配地位。而“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模式,由农民合作社代表农户利益,可弥补上述模式的缺陷。还有一种共享模式,农民用征用后返还的土地或部分征地补偿款,参股工业园区、旅游景点以及企业投资,以股权分红的形式分享价值增值。

  农业产业化支撑城镇化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必然产生相关产业聚集的要求,县城及小城镇由于特定区位的优势,便于加工、运输,加上政府的扶持,往往成为农业产业集群的所在地,为城镇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一是创造就业岗位,带动城镇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第三产业发展。二是带动了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产品保质期短的特性,对当地农产品集散地的物流、仓储、交通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为城镇发展带来契机。三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为农民进城买房置业和城镇商品市场的繁荣奠定基础。四是为当地提供大量税源,增加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城镇公共服务的供给。

  农产品加工业是国民经济新支柱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依靠投资驱动、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模式不可持续,转变发展方式需要寻求新的增长点,农产品加工业正是依靠消费驱动并可成为环境友好型的朝阳产业,成为带动未来经济增长的源泉。

  根据统计数据,21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呈现加速上升的态势,并且没有受到世界经济危机和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这一比重在2000—2006年从9.05%上升到13.93%,7年增长了4.9个百分点;在2007—2012年从13.93%上升到26.12%,6年上升了12个百分点。同时,农产品加工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到10.04%。在可预见的将来,随着我国中等收入人群的增加,工业食品需求还会大幅度增加,农产品加工业及涉农服务业还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将不断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创造巨大的财富和众多的就业岗位,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支柱。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