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四重”并举积极支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

12.06.2016  15:20

为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我省启动实施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以创新农业科技研发资金方式为引导,通过改革管理机制,统筹科技资源,加强资金管理,探索建立了科技、人才和产业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更好地发挥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创新团队的数量、规模和覆盖范围均居全国前列。

一、重机制创新,强化制度建设,探索建立了农业科研资金管理的新模式。团队建设伊始,省财政厅和省农业厅就高度重视制度建设与工作创新,先后出台了实施方案、资金管理办法、团队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目标方向和实施步骤,创新了资金管理和评价机制,为团队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在经费支持上,持续加大投入,截至2015年底,省财政累计安排2.34亿元,支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其中,2015年安排6400万元,支持团队22个,对全省农产品覆盖率达到76%,建设经费和支持团队个数分别比2010年增加5400万元和19个,年均分别增长45%和49%,较好解决了科研经费零散投入、“碎片化”突出的问题;在经费使用上,按照责任和任务量一次核定,采取连续三年稳定支持的办法,稳住了科技人员的“心”,较好解决了科技人员跑经费、争经费、不能安心专心的问题;在评价机制上,淡化论文成果导向,把解决产业实际技术难题、促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实际效果作为评价标准,强化技术用户评价,较好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难以转化的问题。在2015年省财政厅委托第三方机构综合绩效评价中,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项目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客观反映了该项目的初步成效,得到了社会、专家、基层科研人员的肯定和认可,为改革创新农业科研资金管理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重产业需求,强化科技创新和联合攻关,有效解决了一大批关键技术瓶颈问题。针对科研脱离生产的问题,允许创新团队围绕产业技术难题,到生产一线自主发现、提炼、确定科研课题,省财政和主管部门不再审批,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主动梳理产业链条中各环节的技术需求,力求科研来源于生产,强化不同专业之间多学科、多领域的密切配合与衔接,建立了科研直接面向农业生产、解决实际难题的新模式,努力解决科技与产业相脱节的“两张皮”问题。截至2015年底,创新团队审定新品种76个,创新种质4000余份;研发新技术113项,研发新型肥料新药剂107个,研制新机械24台,获得国家科技奖励3项,省级科技奖励18项,专利339项,突破了近百项产业急需的技术瓶颈,有效解决了一大批生产实际问题。

三、重人才培养,强化创新团队建设,有效发挥了人才对农业转型升级的智力支撑作用。针对研发活动独立分散、封闭交*的问题,创新团队坚持从技术研发全链条、产品生产全过程,进行人才岗位需求设计,面向全省选拔、优中选优,以首席专家为重点,每人每年补助50万元,注重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以岗位专家为支撑,每人每年补助30万元,加强专业结构和梯队建设,吸纳了一大批有前瞻性、基础性创新潜质的专家人才和研发精英,充分发挥不同专业领域的技术优势,促进农业科技人员大联合、大协作,形成了研发人才的规模优势。截至2015年底,创新团队共设置首席专家22名,岗位专家179名,综合试验站站长118名,涉及100多个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和龙头企业,带动2000多名农业科技人员广泛参与,促进了一批农业科技中坚力量的快速成长。创新团队中80%以上成员具有正高级职称,有的还是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泰山学者”等,部分专家还进入了“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重点人才培养计划,为我省农业科技发展夯实了人才资源基础。

四、重成果转化,强化技术指导和试验示范,积极为生产一线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服务。针对科研成果转化难的问题,创新团队充分发挥综合试验站集中展示研发成果、示范带动技术推广和辐射带动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作用,给予每个试验站10-15万元补助,用于加强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技术服务和联合协作,有力推动了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截至2015年底,17个市共建有118个综合试验站,建立试验示范展示基地30余个,专家赴生产一线指导1000余人次,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运用到预防和解决农业生产的突出问题中,挽回了农民大量经济损失,促进了农业生产提质增效,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