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以发展农业“新六产”为增长点 激发现代农业新活力

07.08.2017  17:59

  我省以发展农业“新六产”为增长点,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上补齐短板——

   新动能激发现代农业新活力

  “这些西红柿幼苗可以种在花盆里,摆在阳台上,既好吃又好看,市场价值翻了一番。”近日,在茌平县肖庄镇鑫岳生态果蔬合作社内,占地5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智能育苗温室里,精准施肥、自动灌溉等“互联网+”技术应用其中。棚内外各类传感器,进行全天候监测;而各种设施都装有电动机、电磁阀等,不同“关节”都可接收指令、执行动作。智能手机APP和电脑成了干“农活儿”的终端,实时调整种植方案。

  “这背后是产业化生产和市场化运作、互联网的‘穿针引线’以及农业的‘接二连三’,三者缺一不可。”茌平县农业局负责人张宗军介绍。

  山东是农业产业化发源地。

  据统计,我省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和销售收入分别占到全国的7%和17.6%,均居全国首位,农产品出口占到全国1/4。但对标先进省份,山东农业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上,仍有短板。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实现山东农业由大到强的跨越,必须发挥优势、补齐短板,以发展农业“新六产”为增长点,努力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下好先手棋、当好排头兵。

   “新六产”孕育新动能

  7月20日上午,滕州正德康城公司董事长李国在其“中央厨房”办公室的写字板上认真写下“新六产”三个字。这家企业用了六年时间,发展成为拥有蔬菜专业合作社、绿色种植示范园、中央厨房、校园餐厅和社区餐厅配送三产无缝衔接的产业体系。

  滕州是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在正德康城中央厨房,现代农业因子可见一斑:一台包子机一小时可生产7800个包子,一条68米长的洗碗设备只需4人操作,而从新鲜馒头出锅到摆上学生餐桌也仅需2小时。

  农业“新六产”孕育着新的动能。山东已连续两年成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省,先后选择16个县(市、区)和40个经营主体开展了试点。截至去年年底,全省农民合作社发展到17.3万家,家庭农场4.8万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9400多家。

  让李国最在意的,也是农业三产融合。“以一个芹菜馒头为例。我们的芹菜在种植阶段即实现叶、梗、根分离,物尽其用,农民的销售价格由每斤0.8元左右上涨为1.2元左右;芹菜经过统一加工成为半成品,中央厨房的技术和设备优势使得智能化选菜、洗菜、切菜和配菜成为可能;配送全部采取冷链运输,每天有四万多名中小学生可以吃到新鲜的芹菜馒头。”

  农业“新六产”是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也是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载体。“发展农业‘新六产’,一方面,可以通过培育壮大终端型、体验型、循环型、智慧型等新产业、新业态,为农民增收拓展新空间;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更公平地参与利益分配。”省农业厅厅长王金宝说。

   以市场思维调结构

  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和人口消费大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前提就是要确保口粮绝对安全。今年我省夏粮总产470.02亿斤,较上年增加0.94亿斤,再获丰收。而在此基础上,山东正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目前,已在19个县开展“粮改饲”试点。

  每年春夏之交,高青县黑里寨镇黑三村的德忠奶业合作社,都要发动社员四处寻找全株出售玉米的农户。刚开始,村民接受不了。但从实际收益看,玉米粮改饲胜过了卖粮食。

  黑三村村民张兴国,单纯卖秸秆一亩地能卖200元。

  打下来的玉米按1200斤/亩的产量和眼下0.8元/斤的价格算,扣除机械费,实际每亩收益不到1000元。

  而同村的王保刚销售的是全株玉米,每亩地能收4吨带穗秸秆,市场价为40元/吨,亩收入1360元。再加上一季胡萝卜大约1000元的收入,亩总收益达到2000余元。

  “市场需要什么,地里就种什么,是品类选择;消费者有什么样的需求,地里就怎么种,是品质要求;什么时候收获能赚钱,就奔着那个时间种,是差异化经营。”正德康城公司董事长李国解释说。

  “以前光知道种小麦、玉米,后来种起‘两菜一粮’,效益高多了。”肥城市桃园镇种植大户郭红振算了笔账:一亩地,土豆纯收入近3000元,玉米1000元,白菜、西兰花能赚2000元,一年下来就有6000元的收入。“开春种土豆,夏天种玉米,秋天种白菜,这就是‘两菜一粮’。”

  不过,菜价起伏波动也时有发生。桃园镇、王庄镇地多,一直有种植大白菜的传统。“白菜收益低,如果赶上大雪,白菜都被落在地里,卖不出去。”肥城市有机办党支书尹逊民感慨。

  而现在,同样是“两菜一粮”,名称没变,内容却变了。很多农户把白菜改为西兰花和萝卜,玉米改为谷子或者绿豆,收益翻倍。

  “盲目跟风,菜贱伤农在所难免。必须紧跟市场脚步,哪个好卖种哪个,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自然增强。”尹逊民说,农民主动由低效、低附加值作物向高效、高附加值产品转变。种植结构一调优,农民收益自然见涨。

   股份制融入村发展“血液”

  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也是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一环。山东正加快确权成果运用,并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经营性资产股份量化、有效管理的具体方式,激发农村资源资产要素活力,维护农民财产性收益。

  以股份制为突出特点之一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也正在山东稳步推进,我省已在34个县(市、区)开展省级试点。目前,全省有12个市的13364个村完成了改革任务,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1504个,实现交易额260亿元。

  178户农户600个棚,育苗场、蔬菜批发市场、包装车间、生态园一应俱全,种棚菜十年没一年赔钱……不少来参观的人说这不可思议,茌平县贾寨乡耿店村支书耿遵珠笑答:“耿店的股份制合作社办好了,办事就顺当了。”

  十年前,耿店村绿冠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销售难、资金难两大难题困扰着耿遵珠。“销售难,咱自己建市场!”看到村民风吹日晒地到处赶集,村里自己建批发市场,吸引菜贩“上门收货”。缺钱,党支部决定拿出3万元集体资金入股,然后发动村民入股。于是,投资15万元绿源蔬菜批发市场建成,从此足不出户便可将蔬菜销售一空。

  接着,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合作社模式被应用到发展的各个环节。建育苗场,群众参股集资210万,建包装车间,群众参股集资54万,建生态园,群众参股集资104万……2013年村里成立了资金互助会,村民可以在互助会里存钱,也可以股权证做抵押贷款。

  村民耿传喜说:“我的10亩大拱棚,种西红柿、茄子,一年收入8万多元;2个冬暖式大棚,种尖椒,一年收入7万多元。此外还在合作社、育苗场、批发市场分别入股,每年都按20%以上的比例分红,种了十年菜没赔过。”去年,耿店村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的3000元跃升到2.3万元。 

        编辑:温伟伟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