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贷款担保要小步快跑

24.06.2015  11:42

  农业企业做大做强需要钱,农民扩大生产经营也需要钱。于是,融资、贷款成为满足企业和农民资金需求的一大来源。而拿什么来做抵押、谁来提供担保,则成为金融活动中最基本却又最难破解的问题,横亘在企业和农民面前。

  尽管各地要求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企业的贷款力度,但在现实中,这些金融机构出于追求利润的商业冲动,对于农业企业群体往往并不热情。为什么?因为农业企业普遍效益低、规模小、实力弱,所带来的经济回报往往令银行不屑一顾。于是,以没有抵押物为由、变相提高贷款利率等手段,让农业企业知难而退。

  再看农村金融市场,正规金融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非正规金融占据重要地位。正规金融利率虽低,但门槛不低;非正规金融门槛虽低,但往往利率很高。于是,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要的资金缺口就越来越大。

  按规定,农民的承包地、租用地和投资建设的圈舍、鱼塘等都不能作为抵押物,农民难以凭借现有的生产资料进行抵押贷款。在农村推行的信用贷款和小额扶贫信贷额度较低,很多时候都不能完全满足发展农业项目的需要。

  此外,由于农业分散经营和高风险性,制约了一些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向;农村金融机构信贷员队伍超负荷运转,也限制了其对农户贷款的支持力度;农村的信用环境差和资金需求日趋多元化,使得信贷管理体制亟需改变。

  因此,积极推动涉农贷款担保的创新发展势在必行,但应该是小步快跑。“快跑”是因为在农业金融事业发展上,我们的历史欠账已积累太多,特别是在贷款担保业务领域,就表现得更为滞后。我们需要加快速度和频率,尽早拿出执行方案,以满足广大农业企业和农民日益高涨的资金需求;但在贷款担保路子的探索上,目前我们还没有一套成熟、高效的运转办法,各地都在因地制宜地搞研究、搞创新,也拿出了一些各具特色的贷款担保模式,但还不具备适于全面推广的条件。因此,我们就要保持适度的步幅,步子不能迈得太大,不能在没有调研、不掌握实情的基础上急于求成,或是照搬照抄,造成“金融机构不愿意、企业农民不叫好”的尴尬局面。

  我们只有在探索中大胆创新,就一定能在农业贷款担保这一老大难的问题上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