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玉米价格还将下降 进口大豆总量不减
2016年4月22-23日,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在京举办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发布《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6-2025)》,对未来十年中国主要农产品市场形势进行展望预测。其中,《展望报告》中称,“十三五”期间,玉米价格将呈明显下跌态势,进口大豆总量不减。
一、玉米 供需形势有望平衡偏紧
展望报告中称,未来10年,中国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将取得明显成效,生产呈稳健状态,消费需求从快速增长回归稳步攀升,供需形势从过剩逐步过渡到平衡偏紧,上下游产业展现均衡发展态势。面积、产量双双下滑,预计2016年玉米种植面积、产量分别为3695万公顷和21517万吨,同比分别下降3.1%和4.2%;“十三五”期间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将大幅度缩减,到2020年面积降为3441万公顷,产量降到20567万吨,年均减幅分别为1.8%和1.1%;展望期后5年,受消费拉动,玉米生产有所恢复,预计2025年面积、产量分别为3455万公顷和21229万吨,年均增速分别为0.09%和0.64%。展望期内,面积、产量总体下降,年均减幅分别为0.07%和0.15%。
消费稳中略增
2016年玉米消费量达到19751万吨,到2020年增加到22192万吨,2025年将进一步增加到22699万吨,年均增速为1.6%。其中,受人口增长和收入增加的双重影响,饲用消费增幅较大,年均增速达到2.7%;食用消费稳定增加,保持0.3%的增速;工业消费先增后降,种子用量和损耗呈下降趋势,年均分别减少0.1%、0.7%、2.8%。
玉米价格明显下降
“十三五”期间,玉米价格将呈明显下跌态势。预计2016年玉米价格明显回落,2020年前后达到企稳回升的拐点,到2025年与国际价格的关联将更加紧密。
贸易保持稳定
“十三五”期间,去库存是供给侧改革的首要任务,通过相关措施增加出口,大幅削减进口,或有望再现净出口格局。预计展望期前两年玉米出口量在200万吨左右,而进口量在25万吨左右,到2025年进口恢复到200万吨左右,出口量不足1万吨。
二、大豆种植面积将恢复性增长
未来10年,中国大豆面积将恢复性增长,产量稳步增加,消费量平稳增长,进口量仍将保持高位,但增速明显放缓。受种植成本支撑和国产大豆品牌化发展稳步推进的影响,国产大豆走出独立行情,预计未来10年国产大豆价格将稳中有涨。
产量稳步增加
未来10年,玉米临储政策有望逐步调整到位,东北产区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将进一步完善,“粮豆轮作”补贴有望试行,引导大豆种植面积合理恢复的作用将逐步发挥,再加上国产大豆深加工产业的稳步发展也将进一步提升大豆需求,预计中国大豆种植面积将恢复性增长。在优化田间管理、育种科技发展等因素推动下,大豆单产将有所提高。面积增加和单产提升将促使大豆产量稳步增加。
消费量稳定增加
未来10年,中国大豆消费量将稳步增长。其中,居民收入水平上升、中国城镇化率提高以及全国7000万人口脱贫计划的实施,会拉动肉、蛋、奶和食用植物油消费需求增加,带动大豆压榨加工消费量增加。此外,对大豆蛋白、组织蛋白、大豆卵磷脂等产品的需求也促进大豆食用深加工消费量增加。展望期间,大豆种用消费量随种植面积扩大而稳中略增,损耗量逐年增加,但保持在消费总量的1%~1.2%。未来10年中国大豆产需继续趋紧,缺口逐年小幅扩大。
进口大豆总量不减
未来10年,受产不足需和国际大豆低价优势影响,中国对国际市场大豆仍将保持较旺盛的需求,大豆进口量保持高位。但由于进口量基数大,年度进口量增速将趋缓。预计展望期内年度大豆进口增速0.8%,远低于上个10年12.5%的年均增速。中国大豆出口将保持稳定,年度出口量20万吨左右。
三、小麦供需形势由宽松转为基本平衡
未来10年,中国小麦生产将保持稳定发展态势,供需形势由宽松转为基本平衡。
生产缓慢增长
预计2016年小麦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为2412万公顷和13010万吨,同比减0.1%;“十三五”期间,小麦种植面积稳中有降,到2020年降至2402万公顷,小麦总产量增至13191万吨;到2025年,小麦面积预计为2393万公顷,比2015年减少21万公顷,年均减幅0.1%;产量增速放缓,预计2025年为13279万吨,比2015年增长2.0%,年均增长0.2%,明显低于过去10年2.6%的增速。
消费稳步上升
展望期间,中国小麦消费将整体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预计2016年为12027万吨,到“十三五”期末为12630万吨,2025年将进一步增至13263万吨,年均增长1.0%,增速总体高于产量增长。其中,口粮消费、饲料消费、工业消费将持续增长,年均增速将分别达到0.4%、3.1%和3.7%;损耗量和种子用量年均略降0.1%。
贸易维持净进口格局
虽然国内小麦供需不存在缺口,但以品种调剂为目的的小麦进口依然会存在,未来10年中国小麦年均进口量将在200万吨左右。同期,由于我国小麦出口优势不明显,年均出口量将稳定在20万吨左右,展望期间小麦贸易仍将维持净进口格局,净进口量将在2025年达到254万吨。
四、稻米“口粮绝对安全”有保障
未来10年,中国稻谷生产将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稻米“口粮绝对安全”有保障。
产量基本稳定
展望“十三五”及未来10年,水稻种植面积稳中略减,单产有望稳步提高,总产量基本保持稳定。预计2016年稻谷总产量为20899万吨(折合大米14629万吨),2020年为20507万吨(折合大米14355万吨),2025年为20603万吨(折合大米14422万吨)。稻谷种植面积稳中略减。2016年稻谷种植面积略增至45385.65万亩(3025.71万公顷),“十三五”末稳中略降至44223万亩(2948.2万公顷),2025年达44163.45万亩(2944.23万公顷)。总体而言,“十三五”期间以及未来10年,中国稻谷年生产能力将稳定在2亿吨以上,进入高水平稳定发展期。
消费稳中略升
展望“十三五”,综合考虑人口数量增长、城镇化率提高、农村脱贫致富等因素,中国稻米需求量将保持稳中略增态势。预计2016年中国大米消费量为14562万吨,2020年为14801万吨。未来10年,中国稻米消费总量将保持增长。2025年大米消费量为15029万吨。预计2016年口粮消费略增,饲料消费略减,工业消费出现一定幅度增长,种子用量基本持平,损耗基本略增。展望期间,口粮消费保持增长,饲料消费和加工消费略增,种子消费稳中略减,损耗略减,消费总量增加。
贸易保持稳定
展望“十三五”,国内供应有保障,国际大米贸易量有限,稻谷库存充足,预计中国大米进口量将保持基本稳定。预计2016年净进口量约为244万吨,2020年为292万吨,2025年为293万吨。
价格出现分化
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改革可能影响稻谷价格走势。消费结构升级对优质稻米需求增加,拉动价格上涨。普通稻米价格受进口冲击和国际市场影响,可能出现阶段性下跌。展望“十三五”,中国大米价格将出现不同产品和品牌的分化,高端大米价格将有明显上涨,普通大米价格将保持稳中略涨。
五、食用植物油未来五年产需总缺口超1亿吨
预计“十三五”及未来10年,中国油籽生产先减后增,2016年食用植物油自给率将跌至30%,未来五年食用植物油产需总缺口达到1亿吨以上。
消费增长,总产略降,进口大幅增长
“十二五”期间,中国食用植物油消费继续增长,油籽总产稳中略降,油料、油脂进口大幅增长。其中,大豆、油菜籽、花生等油籽总产量从2011年的4755万吨降至2015年的4708万吨;食用油籽进口量从2011年的5482万吨增至2015年的8757万吨,这其中90%以上是大豆;食用植物油进口量从2011年的780万吨增长至2015年的839万吨,其中约70%是棕榈油。2015年中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约为32.1%。
受比较效益下降、油菜籽临储政策改革和玉米大豆种植结构调整等因素综合影响,预计2016年中国油籽种植面积为30620万亩,较上年略有下降,其中,油菜籽种植面积约较上年缩减9.8%,花生和大豆种植面积分别增加约3%和4.4%。受面积下降影响,2016年中国油籽总产量预计减少0.7%,降至4676万吨,其中,油菜籽产量减少9.4%,花生产量增加4.0%,大豆产量增加3.6%。同时受食用植物油消费增长和豆粕饲用消费增长拉动,2016年中国三大油籽消费量预计为1.25亿吨,较2015年增0.2%;油籽进口预计8813万吨,其中,大豆进口量8228万吨,油菜籽进口445万吨,食用植物油进口643万吨。受国产油籽减产影响,2016年中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将跌至30%。
“十三五”期间,中国油籽生产在大豆和花生带动下将稳中有增,五年总产量预计2.4亿吨,国产油料榨油合计约4940万吨;同时,食用植物油五年总需求预计1.6亿吨,产需缺口1.1亿吨。到2020年,中国油籽产量预计为4970万吨,其中,油菜籽、花生、大豆产量预计分别为1397万吨、1835万吨和1345万吨;食用植物油消费量预计为3230万吨;油籽和食用植物油进口量预计分别为9193万吨和545万吨;食用植物油自给率约为31.2%。到2025年,中国油籽产量预计为5244万吨,其中,油菜籽、花生、大豆产量预计分别为1439万吨、1913万吨和1485万吨;食用植物油消费量预计为3327万吨;油籽和食用植物油进口量预计分别为9 503万吨和435万吨;食用植物油自给率约为31.4%。
韩长赋部长在本次大会上作书面讲话时称,中国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农产品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持续提升中国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来源:中国粮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