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三问

27.02.2015  10:04

  不要钱的土地也没人要?土地能否更值钱?谁来修复乏力土地?

  春节期间,在记者老家——费县朱田镇,几位乡亲向记者诉说了眼下关于土地的种种期盼和困惑。

  进城农民的土地

  谁来种?

  44岁的陈世忠在城里站稳了脚跟。父母日渐年迈,无人照料,他决定把父母接到城里。不过,问题又来了:家里的承包地没人种。尽管给出了很低的价格,可没人愿意种他家的地。

  10年前,陈世忠刚进城打拼时,家里4口人的土地先是由父母和两个哥哥家种着,后来父母年龄大了,两个哥哥家也相继进城,陈世忠就把土地租给邻居种,他只是象征性地收一点粮食。春节期间邻居表示,年龄大了,今年不能再种了。现在加上父母两口人的土地,一共七八亩。虽然这些都是地处丘陵的山岭薄地,但曾是陈世忠和父母赖以生存的口粮地,每年的收入还是十分可观。

  眼看着土地无人租种,陈世忠只好再让步:只要不让土地撂荒,谁愿意种就送给谁。意想不到的是,不要钱的土地也没人要。陈世忠发现,在400多人的村子里,现在常年在家种地的绝大多数在50岁以上。青壮年劳力几乎全在外打工,土地留给老人和妇女耕种。偶有年轻人在家,也大多做些小生意,没人愿意种地。“种地辛苦不说,累死累活一年到头赚不了几个钱,还不如打工一个月的收入。”

  “听说国家出台土地新政策?可是像我们这样的土地谁来要啊?”去年底国家出台的有关土地流转方面的政策,陈世忠有所耳闻,但并不完全了解。不过在城里待了多年,他多少也明白:再和过去一样完全种粮,这些土地的效益依然不会高到哪里去。没有大的企业和产业支持,这些山岭薄地很难找到产出效益更大的出路。

  世代耕种在这片土地上,作为一名刚刚洗脚进城的农民,陈世忠对这些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也从没有想过要抛弃这些土地。如果有一天在城里呆不下去了,这些土地将是他最后的退守家园。可是,眼下谁来租种自家的土地?陈世忠一时无计可施。不过,也顾不了那么多,他要急着赶回城里,初八他的餐馆就要开门营业。

  其实,目前不只进城农民的土地无人照料,即便是留在农村的农户,很快也将面临无人种地的境地。谁来耕种农村土地?新的土地流转政策能否回答这个问题,尚待时间的检验。

  农村土地

  今后更值钱吗?

  和陈世忠家的山丘薄岭无人问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样是山丘薄地,记者所在的村子里,村民却将土地尤其是位置优越的土地视作“金疙瘩”,轻易不愿对外转租。

  记者所在的村子,五六年前开始有人创办木材加工厂。短短几年间,村里沿着公路开起了20多家小厂子。这种小厂一般是由家庭开办,三四百平方米的厂房,一台旋切机,再加上晒木片的空地就差不多了。小厂子越开越多,小饭店、小超市、小油坊等也兴旺起来,一幅欣欣向荣的样子。

  厂区所在地过去都是农田,最初土地的租赁价格只有每亩每年700元,现在已经涨到每亩每年2800元。以至于最初把土地租出的农户懊悔不已,认为价格太低了,合同一签还是10多年。有的农户觉得自己蒙受了损失,便找上门去想要回土地,但有合同在先,农户也没法强行收回。不过有些大方的木材加工厂主,会多少增加些租赁费,也有的双方闹得不欢而散。越是这样,村民越把靠近公路、适合开办厂子的土地看得金贵,轻易不愿转租。

  不过,对一些年事已高无力耕种的老人而言,将土地流转成为现实的选择。一企业搞乡村旅游开发,存在用地需求。一位年届7旬的老人,将自己8分地以高价流转了企业,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国家关于土地流转的政策,在村民间或多或少地流传着。“今后农村土地值钱了吗?”这是春节期间很多乡亲们问起的同一个问题。土地原本栽种庄稼供人食粮的功能似乎没人去留意,村民更愿意简单地用金钱来衡量土地的价值。相对于粮食安全此类宏大话题,对早已吃饱穿暖的乡亲们而言,土地能否更值钱显然更能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

  乏力的农地谁来修复?

  对于即将到来的春耕,季立贵有些挠头,因为今年没有足够的牛粪作肥料了。

  63岁的季立贵是村里公认的种地老把式,除了种地,别的活他会的很少。因不识字,他很少外出打工。近年来年纪大了,外出打工也很难找到合适的活,他便安心在家种地。为了增强土壤肥力,季立贵每年都会到村里的养牛场买上几车牛粪撒到地里,能少用化肥就尽量少用。但是去年下半年,村里养牛场倒闭了,牛粪没有了着落。

  多年来由于大量化肥的应用,村里土壤的肥力和过去大不一样。“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没有了农家肥的滋养,现在的地越来越没力了,长出的庄稼和过去也不一样了。”季立贵说,过去农村每家每户都喂养着牛、马、驴等大牲畜,一来耕种、运输,二来积攒农肥。随着外出打工和规模化养殖的发展,不仅小规模的大牲口养殖少了,就连猪牛羊这些牲畜也不再饲养。需要农家肥,得到养殖场去购买。但是农家肥见效慢,费时费力,很少有农户像季立贵这样去购买。

  现实中,村里像季立贵这样精心耕种的农户已没有几家。乏力的农地还能支持多久?谁来负责修复这些乏力的土地?季立贵并不清楚。(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