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墨重彩的山东成绩单
新春伊始,回顾山东农业一年来的发展历程,有全年粮食总产“十三连丰”的喜悦,有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努力,有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规划探索。记者从省发改委农经处了解到,2015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4979.08亿元,同比增长4.1%。
过去的一年,全省各级认真贯彻中央和省“三农”工作系列决策部署,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 十三连增”筑牢农业基石
粮稳天下安。过去的一年,我省农业生产继续保持良好势头,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发展。
据了解,去年我省全年粮食总产942.5亿斤,实现“十三连增”;棉花种植面积773万亩、总产53.7万吨,分别减少13%、19.2%;油料总产324.9万吨,减少3.3%;猪牛羊禽肉、禽蛋产量分别达到762万吨、423.9万吨,增长0.5%、9.3%,牛奶产量275.4万吨、下降1.5%;全省水产品总产量930万吨,增长2.9%,其中远洋捕捞产量46.9万吨,增长29%。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撑。据悉,去年全年我省完成水利建设总投资314亿元,南水北调续建配套工程中18个基本建成,引黄济青改扩建工程全面开工,庄里水库开工建设,新解决412.3万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十二五”规划目标。
过去的一年中,我省农业科技创新迈出了坚实步伐。其中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1%,粮食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示范总面积达到77.3万亩。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获批。此外,我省耕地质量不断提升。预计“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达6615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田1300多万亩。
谋划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棋局
“2015年,我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省发改委农经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去年,我省实施农业十大产业振兴和五个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出台了高标准农田、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肉牛肉羊、牡丹产业等规划。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和品牌特色农业,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率达7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三品一标”产品达6935个,增长9.4%。首次认定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430个、面积120余万亩,畜牧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8%,渔业生态养殖面积超过60%。蔬菜、水果农药残留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新理念拓展我省农业现代化道路。去年,我省稳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全省土地流转面积2259.8万亩,供销、邮政、烟草等行业部门托管土地2000多万亩,全省土地经营规模化率超过40%。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到15.4万户、3.7万户。预计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9300多家。
新改革唤醒我省农业发展新的活力。过去的一年,我省扎实推进农业农村各项改革,全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发证率分别达到99.2%、93.9%和96.3%。1万多个村(社区)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改革任务,占总数14.3%。涉水涉地资金整合试点县扩大到56个,整合各类涉农资金60亿元以上。推进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三补合一”改革。
省级扶贫资金实现翻番
记者从省发改委农经处了解到,去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30元,增长8.8%。全省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7.5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06.3%。
据悉,去年全省共争取中央扶贫资金1.36亿元,省级扶贫资金实现翻番,达到8.45亿元,其中淄博市被批准为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
据了解,去年我省筹建省扶贫开发基金会,开展新一轮“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在34个县启动金融扶贫小额信贷。安排资金近20亿元,支持西部经济隆起带、沂蒙革命老区等贫困面较大区域加快发展。落实中央预算内资金7.3亿元,支持省选派“第一书记”县涉农项目建设。
过去的一年中,省财政筹集拨付各类资金850亿元,集中支持农民增收、农村重大改革等重点领域。安排农业支持保护补贴93.5亿元,落实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补贴13.3亿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5.2亿元,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县扩大到31个。农业政策性保险实现县市区全覆盖,享受财政补贴保险品种达12个。
此外,我省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去年我省累计开工建设集聚型农村新型社区6280个,1400万人改善生活和居住条件。全省实现乡乡通柏油路,建制村通畅率达99.95%。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所有县(市、区)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村庄全覆盖,11889个行政村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68.5%的村庄达到“五化”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