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有多远?(关注农村基层服务(上))——来自农业大县山东齐河的调查

04.08.2015  11:44

  

  来源:制图:张芳曼

  编者按:“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好政策如何落实,新技术怎样落地,与农村基层服务组织密切相关。推广农技、服务水利,农技人员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吃苦多、任务重,然而也面临人手少、待遇低的窘境,常常被人遗忘。关注农村基层服务的“神经末梢”,关心他们的所需所盼,是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惠农政策发挥最大效应的关键。

  同一地块,同一农民,打的小麦可能是五六百斤,也可能超过1000斤。这样的差别,“奥秘”就在于农业科技。没有农业科技的农业生产,或许难以想象。

  越到基层,对农技推广的需求越迫切;越到基层,农技推广的困难也越多。在农业大县山东齐河,我们见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付出,也体味到他们的酸甜苦辣。

  懂技术种地才靠谱:

  1000个科技示范户,带动2万农户,农业科技贡献率达70%以上

  一亩地,一年的租金1000元。这样的价格,种粮能赚钱?

  齐河县华店镇后拐村,53岁的赵金诚算盘打了好几遍,还是坚定地选择了种粮。他的自信,来源于自己掌握的农业科技。“种地不讲科学,连门都没有。别看整天跟土坷垃打交道,可里面的道道什么时候都学不完。”

  外县有个种粮大户,承包了五六百亩地,连着两年都亏本。听说赵金诚会种地,特意跑来拜访。今年4月初,赵金诚去走了一趟,帮着找出了毛病。

  “管理不行,技术更不行。比如播种留株,他都不知道一亩地里到底有多少株,这样怎么能长得好?产量怎么预测?”赵金诚的本事,让对方服服帖帖。“今年他来我这至少七八趟了,看我买什么农药,他就跟着买。”老赵说。

  赵金诚是十里八乡闻名的“科技示范户”,种地的确有一套。他脑子里的这些种粮技术,既有自己的积累,更有农技推广人员的言传身教。禾苗上有了不认识的虫,土壤里缺了什么养分,赵金诚一个电话打过去,就能把农业专家请到地头。县乡农业部门开设的农业技术讲座,赵金诚几乎每次必到,绝不落下一堂课。

  在齐河县,像赵金诚这样的“科技示范户”,数量已经达到1000名。向下,每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0个农户;向上,每10个“科技示范户”由1名从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人员中择优选派的技术指导员联系;再向上,全县精心选聘一名首席专家、12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农技人员组成“专家讲师团”,负责全县农业技术指导。就这样,“县有技术专家、乡有技术指导员、村有科技示范户”的三级农技服务网络得以形成。

  “总体上看,目前我们的农技推广队伍与我们粮食生产大县的定位是相配套、成正比的。”齐河县农业局局长崔洪亮表示,依靠这些力量,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被迅速推广到农民手中。“全县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到80万亩以上,全县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0%以上。”

  乡镇仍是短板:

  一个镇仅3名农技推广员,年龄偏大,经费紧张,“有钱养兵,没钱打仗”

  从农技推广体系的层面看,乡镇一级依然是短板。

  在潘店镇,得益于县、乡农技推广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开展农技培训的教室、用于日常监测的设备一应俱全。不过,镇农办主任李盛斌却忍不住“自嘲”:现在是有能力、有经验,就是岁数大了,没有足够的精力。

  连同李盛斌在内,潘店镇有3名农技推广人员。论年龄,3人全部超过50岁;论学历,李盛斌和同事赵善明都算科班毕业,只不过时间都在上世纪80年代。因为历史的原因,李盛斌和赵善明都进入了行政序列,技术职称因此受到影响。

  “做农技推广工作,必须得有较长时间的积累。这活也辛苦,整天风吹日晒的,坐在办公室里肯定干不了。”李盛斌挺忧心,这些年下来,人员一直没得到补充更新。“总体老化,年龄结构偏大,各乡镇的情况应该都差不多。”

  新鲜血液匮乏,崔洪亮也有亲身的感受。齐河县农业局引进不久的两个硕士研究生,就让崔洪亮费了不少劲,光山东农业大学就跑了4趟。

  “找过副校长,找过院长,也找过教授,本来定的是选4个人,结果见到面的就两个。”苦口婆心,崔洪亮好不容易说服了对方。“后来还是有一个变卦,没别的办法,我们又重新选了一个来。”

  近年来,农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很少选择回到基层,而是热衷于待遇相对较高的涉农外企、私企。即便少数选择到基层工作,往往很快就通过公务员和失业人员招考进入综合管理岗位,极少进入农技推广队伍。县级农技推广机构都难以吸引他们,更遑论乡镇。

  与此同时,基层农技推广也面临资金难题。前些年,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多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办公条件、仪器设备等硬件得到改善。但是,现有工作经费只能满足生产技术指导,不足以支持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的推广,存在“有钱养兵,没钱打仗”的现象。

  “知识也要更新了,经过这么些年,有的已经用不上了。”李盛斌说,基层人少事多,不少农技推广人员甚至身兼数职,也影响到了在本职工作上的精力。“现在农村变化快,农民对农业科技推广要求高,我们很多时候也是心有余力不足。”

  合力拉线织新网:

  期盼定向委培专业人才,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专人专岗

  宋坊良种繁殖场内,大片的玉米长势良好。远看,似乎没什么两样;近看,120亩地里竟然有85个品种,各有各的品相。

  这是齐河县的一个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快到玉米收获的时节,当地和周边地区的种子经销商、农民,都前来观摩。

  “就是要让大家看看,到底哪个品种好,哪个品种更适合自己。”齐河县种子管理站站长路永民介绍,过去农民买种子,只能看包装,或是听别人说,相对还是盲目。“现在看得见,摸得着,农民可以看禾苗买种子,经销商可以看禾苗卖种子,管理部门可以看禾苗推广指导。”

  类似的农业试验示范基地,齐河县有10个。再比如绿色农业,齐河县计划使用有机肥,改善30万亩核心示范区的地力。对于此类投入大、示范性好的农技推广项目,齐河县主要依靠上级补贴和县级财力。基层农技推广站,则承担本辖区内病虫害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民培训等公益性职能。

  “基层农技推广,单靠哪一级都不成,关键在于把线拉起来,把网织起来,各级做好各级的分内事。”齐河县农业局农技站长王义表示,在多年的探索中,齐河县上上下下对此已经形成共识。

  针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匮乏的现状,崔洪亮也有自己的考虑。“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曾定向委培过一批农技推广人才。这些人支撑了30多年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议国家出台政策,再由农业院校定向委培,培育一批热爱、热心、扎根农业的专家里手,充实现有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

  此外,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管理也颇受关注。目前,乡镇农技站大多归口乡镇,县级农业部门对其进行业务指导。由于乡镇财力和人员的限制,往往难以做到充足的经费保障和人员配置。

  一些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提出,基层农技推广经费能否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并实行专人专岗,“其实很多内容《农技推广法》里边都有涉及,关键还是要真正落到实处”。

  “种地的事,农民还是看周边农民的,听周边农民的,一个村要是有三五个带头户,就能带动大部分农户。”在赵金诚看来,农技推广最终要落实到农民头上,还是要靠常年生活在村里的人。“要有一个互相沟通交流的平台,让这些人能与县里的、乡里的专家连在一块。”

  《 人民日报 》( 2015年08月02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