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未来在于第六次产业革命

02.03.2015  09:56

  春节回乡归来,许多知识分子就在各种自媒体上抒发其对农村现状的忧患之情、怀旧之情,感叹农村在走着一条沉沦的路子,越来越破败,越来越荒凉,越来越没有人情味,其基本的调子和视角就是把农村的过去加以浪漫化,仿佛过去的农村是一个黄金世界,充满着田园牧歌式的情调,而今日则充满阴暗。

  浪漫化过去是批评现实的一个很好的办法,但这样的批评却是没有建设性的。首先农村的过去并非是那样浪漫、那样美好,这只要是二十年前、三十年前在农村生活过的,都不难认识清楚,无论是住房、卫生、饭菜、饮水、取暖、交通、照明、识字率、文明化程度等,大伙儿都可扪心自问;就是说到人情风俗上,过去就真那么好?大伙儿也可以想想;至于说到村民心不齐了,不好管了,这也是现代权利意识、自由意识、平等意识、法治意识、民主意识进入乡村的表现。其次就是浪漫化过去,我们也不能回到过去,回到宗法制下的农村,回到神权、族权、父权、夫权统治下的农村,只是一味浪漫化过去,却没有看到过去农村中冷冰冰的现实。

  从历史的大趋势来看,农村经历的是一个现代化的过程,这是一个逐步文明、富裕、进步的过程,一些完成工业化国家的农村就是例子。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一些很严重的问题,例如,农村文化建设形式化、贫瘠化,主流意识形态和优秀传统文化在淡出农村,人的精神原子化、荒漠化等。但解决问题不应面向过去,回到过去,而应面向未来,创造未来。农村面向未来的出路在于实施第六次产业革命。

  第六次产业革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为带头人,集合一大批科学家、农业专家以及农业管理者等首先提出来的概念。1984年5月10日,钱学森在一封信中提出,“产业革命分以下各次:第一次,农牧业的出现和兴起,大约公元前七八千年;第二次,商品生产的出现和发展,大约公元前一千多年;第三次,大工厂生产,18世纪末19世纪初;第四次,国家以至跨国大生产体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是我们要补课的那一次产业革命);第五次,电子计算机、信息组织起来的生产体系,即将到来的一次产业革命;第六次,高度知识和技术密集的大农业,农、工、商综合生产体系,可能出现于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信中钱学森预测的第五次产业革命,已为马云、马化腾们所证实,第六次产业革命也正初见端倪。2015年中央1号文《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和目标,就是第六次产业革命的内容。

  第六次产业革命将会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农业是一个需求不会枯竭的产业,也是一个永远不会消失的产业,过去农村的根本问题是自然经济,生产效率低下,土地上承载的人口过多,无法进行有效积累,因此守着一个大产业过穷日子。现在中国开始的大规模的工业化、城镇化正在将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出来,这一转移最终决不会造成农村的凋敝,而是给中国的农村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农业不会消亡,农村不会消失,农村在人口大量减少的同时,必然会需要生产效率的提高,而这正是第六次产业革命所要解决的问题,靠一二三产业融合,高度知识和技术密集的农、工、商综合生产体系解决问题。工业化与信息化将会助推农业现代化,在生产上表现为机械化、智能化、流程化、标准化、规模化;在生产者上将逐渐淘汰掉自然经济下的小农,表现为组织化、专业化、技术化、职业化;在产品上表现为商品化、品牌化、优质化、高端化等。现在合作社、家庭农场、职业农民等的出现,品牌农产品的大量涌现,就是第六次产业革命正在开始的证明。

  可以设想,随着第六次产业革命的不断推进,三农将会迎来历史上从来未有过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将会是不同于传统农业的新农业,农村将会是不同于传统农村的新农村,农民将会是不同于传统农民的新农民。历史上那些往圣先贤所要消灭的三大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将会在第六次产业革命中得以消灭。到那时,城里人、乡下人将是一个过时的概念,大伙儿都是生活在不同地方的现代公民,同样都在践行着一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样看来,对未来的农村大可不必充满忧伤、悲观丧气。当然“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美好的农村不会自己到来,第六次产业革命需要大批有识之士去努力推进,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如此,将来的农村定会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基础上,出现现代化的田园牧歌情调,经过了现代化洗礼的传统乡村文明将会有创新性发展。这样的新农村正在形成,这样的新农村最终一定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