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合作社如何走得更好
作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农民合作社近年来发展迅猛。以昌乐县为例,截至2013年底,该县在工商机关登记注册、取得法人代表资格的合作社已达1229家。而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也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不过,农民合作社眼下也存在着诸如单体规模偏小、人才匮乏、土地受限、资金缺乏、缺少品牌等不少困难和问题。如何推动农民合作社上档升级、突破现有局面,成为诸多农民合作社及官方亟需解决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截至2013年底,昌乐县在工商机关登记注册、取得法人代表资格的合作社已达1229家,仅2013年就新增444家。2007年以来,这个县累计入社农户达108940,带动农民14万人,联接基地5万亩,实现总收入10亿元,盈余2亿元,盈余返还1.2亿元。
“在这1229家农民合作社中,种植类合作社有802家,占65%;养殖类合作社有184家,占15%;经济股份合作社208家,占17%;此外还有农机、其他农产品等合作社35家。”昌乐县农业开发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他们通过对昌乐县宝都、五图、乔官、鄌郚、红河等5个镇街280户农民的调查对比,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比未加入的农户每年增加纯收入3000多元。
昌乐县宝都街道蔡辛村党支部书记刘庆告诉记者:“我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在家种植西瓜。但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西瓜提前上市和反季节栽培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种植经销模式已经不再吃香。在我看来,走农民合作社的路子能够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刘庆的带领下,蔡辛村8户农户于2008年4月成立了昌乐宝城瓜菜专业合作社,走集蔬菜瓜果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民合作社道路。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蔡辛村已有311家农户加入到该合作社中。“我们主要生产西瓜、南瓜、辣椒、茄子等绿色食品。”刘庆告诉记者,合作社虽然近几年发展较为迅速,但合作社的整体实力还是不行,产品优质不优价的问题还未得到解决。
记者了解到,昌乐宝城瓜菜专业合作社的“宝城”牌西瓜、南瓜、辣椒、茄子等先后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等地。“但合作社1600亩绿色食品基地,能够由合作社统一销售的仅有300亩。合作社的能力还无法让全部产品统一优价销售。”刘庆说。
实际上,农民合作社总体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水平较低,面临单体规模偏小、人才匮乏、土地受限、资金缺乏、缺少品牌等不少困难和问题。例如,农民合作社的主体是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除领办人具有一技之长外,大多数社员不具备现代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农技运用等方面的能力。
那么,如何推动农民合作社上档升级、突破现有局限?在刘庆看来,土里到底能刨出啥?懂不懂技术是关键。所以,他们合作社非常重视社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工作。目前,该合作社80%以上的劳动力获得了“绿色证书”和“农民技术员”证书。
与此同时,刘庆所在的昌乐宝城瓜菜专业合作社与北京一家农业科技公司合作,开发北京高端市场。“我们准备通过网络视频技术,让北京市民随时可以在线看到大棚蔬菜生长情况,借此打响我们的知名度和提高我们的市场竞争力。”刘庆说。
昌乐县五图街道庵上湖瓜菜专业合作社则通过“党支部+合作社”牵头、企业家参与、种植户入股的方式,共同筹资600万元成立了庵上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目前,该合作社已经在潍坊、昌乐等地设立了果蔬直营店,并通过电子商务的方式,打入了青岛市场。
在融资方面,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昌乐县组织县内外金融机构与合作社搞好对接,创新研发了多种各具特色、可操作性强的金融产品。同时,逐步探索合作社之间相互担保贷款路径,为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此外,昌乐县农民合作社的数量已经有一定规模,但良莠不齐,真正规范运营、发挥良好效益的仍然是少数。为此,昌乐县按照“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的要求,在合作社质的提升上下大力气,督促合作社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严格按制度办事,规范管理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