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家门口成了“上班族”

05.12.2014  10:39

  11月20日,记者走进空气清新的高青县木李镇小田村,看到家家户户不是从事来料加工,就是购箱养蜂,村里村外污水横流的景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崭新的房屋,一条条宽阔的马路……

  “17年前,我带头养猪、养鸭,虽然带领村民致了富,但村内生活环境受损不少,每天都是臭气熏天。”木李镇小田村党支部书记杨成彬说,以前小田村70户人家有65户从事养殖业,有部分养猪户的设备简陋,污水直往村周围的小渠排。“从2010年开始,猪肉价格一直在低位运行,养殖户大多没赚到什么钱。”

  不养猪,只靠田,村民生活咋能富裕?今年初,杨成彬参加了高青县农业局举办的农民技术培训会。经过考察,他发现养蜂技术和来料加工非常适合小田村的环境条件。“现在改用其他项目,照样能带领村民增收致富。这些致富项目不仅投入少、好管理、赚钱快,还保护了生态环境。”他说。如今,他带领村民走上了养蜂、来料加工的路子,越来越多的村民跟随杨成彬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在养蜂户崔兆伟屋后的养蜂场地,记者见到杨成彬和崔兆伟正在谈论蜂蜜的销路情况。崔兆伟盯着他的“宝贝”——蜜蜂,满脸的憧憬和幸福。崔兆伟自初中毕业务农后就继承了父亲的养蜂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崔家的传统养蜂法已经满足不了顾客的需求,眼看他的养蜂业开始走下坡路,杨成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费尽周折,帮助崔兆伟找新的养蜂路,从而走出养蜂的低谷。

  崔兆伟小心翼翼地抽出一个蜂箱的活框,上面爬满密密麻麻的蜜蜂。他说,这种蜜蜂名叫中华蜂,个头小,能深入花蕊,喜采各种花类,非常好养。“这小小中华蜂是杨书记外出时给我提供的最新信息,俺们村毗邻黄河,8、9、10月份一些植物花开正浓,扁豆花、南瓜花、丝瓜花、野菊花等成为蜜蜂采集花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远比种粮食赚得多,今年已生产夏蜜300公斤,每公斤售价60元,等到冬蜜出来,1公斤至少能卖200元。

  崔兆伟的蜂蜜产品已连续四年被抽查检验合格,在今年3月份崔兆伟经高青工商局注册了《小田崔氏蜂蜜》商标。现在,这项“甜蜜”的事业已经让崔兆伟尝到了甜头,让他对脱贫致富更加信心百倍。

  来料加工、来样定做、来件装配也逐渐成为小田村项目扶贫的重要抓手。在旅游帽业加工户刘云花的家中,她向记者谈起了脱贫致富经:“去年以来,在村主任的介绍下,我的来料加工生意蒸蒸日上。给周围邻村发活可达160户,年收入能达到20万元。现在,我老伴和儿子都从外地回来给我打下手,拉活送货都是他们男人干,我就落得舒坦了。”

  来料加工是指城市一些企业所生产的衣物、旅游用品(旅游帽、旅游袋)等半成品,送到农村加工户手中,加工户为其纯手工加工,企业为加工户支付加工费,村民足不出户就可在家里挣钱养家。杨成彬认准了这条路子,他跑城市、跑企业,终于联系到新星、三鑫等几家旅游用品加工企业,带头在村里办起了来料加工行业。领到村里的原料,成为留守妇女致富的“新法宝”。这样,有了政府的支持,村民劳动积极性越来越高。

  在刘云花家中做工的留守妇女钟云翠正拿着剪刀裁剪迷彩布,精细而认真。“我丈夫在外地干木工活,家里农活、老人和孩子都需要我照顾,闲暇时,多亏这来料加工,让我在家门口也能多少挣点钱来贴补家用。现在我们村里姐妹个顶个的好,基本上都在家门口上起了班。”她笑着告诉记者。

  如今,在小田村,60%以上的留守妇女开始从事来料加工业,且规模越来越大。“以后从事来料加工的村民多了,可以自己办旅游产品加工企业,更能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家创业,让村里的老少爷们都富起来,成为环境优美、发家致富的代名词。”聊起未来,杨成彬信心满满。

  小田村把“高消耗、低效能”的传统农业,充分转向“轻投资、重环保”的养蜂业和来料加工业,这是木李镇大力发展城镇现代农业、推动小田村农业产业转型、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现实举措,也是该镇的一个缩影。(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