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老谭15年的"人情账"
在吉林省前郭县达里巴乡四家子村,59岁的谭业君坐在火炕上,向记者展示着几个颜色发黄的账本。从2000年开始,他就养成了记账的习惯,账本里写满了生产生活中的每笔收支。其中,礼尚往来的收支情况,老谭记的格外仔细。“在农村都是沾亲带故的,谁心里都有本人情账。”
老佟家儿媳妇生二胎给100元、老郭家姑娘结婚给200元、老冯生病给200元……在每个账本里,老谭都会特意将“份子钱”单列出来。记者在2014年账本的最后一页看到,全年总支出是56868元,其中生产支出19332元,生活支出22520元,医疗支出5516元,礼尚往来支出9500元。
对于农民老谭来说,“份子钱”已经占到总支出的近五分之一,成为一笔不小的负担。在记者的要求下,老谭翻出了2000年的账本和去年的账本,针对礼尚往来支出进行了对比,结果是:2000年随礼34次,共计1770元;2014年随礼42次,共计9500元。
如今,农村礼尚往来的名目繁多,婚丧嫁娶、升学祝寿,就连盖个房子也得安排大伙儿吃一顿。“去年,曾经有一天参加三个宴请,两家结婚,一家儿媳妇生二胎。以前收人家礼了,赶上人家有喜事,就算借钱也得随回去。”老谭说
“以前,谁家孩子结婚也就给个20、50的。从2004年开始,份子钱水涨船高。现在100块钱都不好意思拿出手,多的500元到上千元不等。人情变成了债,谁要是差了事,再见面都不好意思打招呼。”谭业君苦笑着说。
碍于情面,很多农民将人情费列入全年生活的刚性支出预算,甚至出现贷款随礼现象。“现在有的村民为了随礼,在备春耕的时候,特意增加贷款额度,把随礼的钱提前计划出来。还有的为了随礼不得不把家里的牲口卖掉。”老谭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人情消费猛增,使农民用于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资金被挤占,严重影响了农业的投入和扩大再生产。加重了农民负担,成为套在农民脖子上的枷锁。
从事农村消费研究的吉林财经大学教师刘元胜认为,现在人情往来金额大、名目多,已经扭曲了人际关系。因为礼轻礼重、有来无往而导致邻里之间产生矛盾的事件时有发生。
“当我们致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要把转变农民观念、移风易俗作为培育新农民的重中之重。为此,农村干部不妨带动村民制定村规民约,刹住‘随礼风’,倡导文明乡风。”刘元胜建议,有条件的村可以重新设立红白理事会,建规立约、依规办事,为扭曲的人情风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