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县:植树造林突破“双千万”株
今年以来,冠县以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县为总抓手,按照“高标准、严要求、全绿化、乔灌结合、立体生态”的空间绿化格局,实施了路网、农田林网、河渠、乡镇驻地、村庄、企事业单位、经济林建设等七大绿化提升工程。目前,冠县栽植各类乔灌木1200多万株,育苗1400多万株,完成土地流转2万余亩。
一是立足抓“早”,争取工作主动。 一是早规划。去年6月份,冠县召开了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冠县冬春绿化工作方案》。同时聘请省林业专家高水平编制高速公路、国省道、县乡路绿化规划,力求形成以乔木树种为主体,以农田防护林和绿道为基本框架,多树种、乔灌花草相结合的立体式全覆盖大格局,努力打造“四季常绿、三季见花、乔灌结合、错落有致”的绿化效果。二是早动员。冠县于去年7月25日,召开了全县冬春绿化提升工作会议,提前半年进入大搞植树造林的工作状态。为确保工作扎实推进,成立了县委书记任总指挥,县长任常务副总指挥林业生产指挥部,实行“县级干部和部门包乡镇、乡镇干部包管区、管区干部包村庄、村干部包地块”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人人身上有任务,个个肩上有担子”的良好格局。三是早动手。去年冬季,结合全市开展的路域环境提升工程,辛集、范寨、北馆陶这三个乡镇及早拉开了冬季造林会战的序幕,走在了全县造林绿化的前列,通过现场观摩评比,全县上下形成了相互比、相互学的良好氛围,有力推动了冬春造林工作的开展。
二是立足抓“实”,确保造林效果。 一是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为搞好全县的整体绿化水平,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由县国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争取政策贷款2000万元,用于高速公路两侧生态防护林建设。采取PPP模式筹资2000万元,用于冉海水库的绿化工作。引导乡镇通过出让林权方式解决部分绿化资金,或者通过给予苗木公司优惠政策,采取林苗一体化建设方式,搞好国省道两侧的绿化工作。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农村群众自行筹措资金,搞好本单位以及房前屋后的绿化。二是突出抓好土地流转。针对以往“年年栽树不见树”的现象,今年,把土地流转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要求所有乡镇必须进行土地流转,流转出来的土地必须开挖隔离沟;土地流转资金实行全县统筹,按县乡6:4分担,切实提高了树木的成活率保存率。在抓好土地流转的同时,采取发布公告、倡议书和常态化开展巡逻等多种措施,着力加强树木管护,营造了全社会爱绿护绿的浓厚氛围。三是狠抓督导问责。先后召开了2次大型动员会议,组织了6次现场观摩,有效推动了造林绿化工作的顺利进行。充分发挥林业部门技术优势,由林业技术人员每天到分包乡镇进行指导帮扶,现场解决苗木质量、栽植技术等关键问题。实行进度和标准双监理制度,由县大督查委员会定期进行督导,确保绿化工作高标准、快速度推进。着力加大问责力度,对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力、完不成任务的,严厉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三是立足抓“长”,全力惠及民生。 一是真正为群众留下生态财富。建国以来,冠县有两次大的植树造林高潮,结束了冠县“关上门、关上窗照样喝泥汤”的历史。今年掀起了第三次植树造林的高潮,真正为群众再留一笔生态财富。土地流转后,对所有新栽的树木及时明晰产权、责任到人,由不动产登记部门进行确权发证,不栽无主树,不造无主林。同时,大规模植树造林,也将为发展乡村旅游、全域旅游奠定坚实基础,可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二是坚持林业生产与精准扶贫相结合。针对黄河故道贫困村生态薄弱的现状,今年新建防风固沙林1147亩。结合贫困村实际,制定了经济林富民政策,发展了矮砧苹果、大樱桃为主的优质果园8000亩,发展油用牡丹200亩。国省道两侧50米绿化长廊,能承包给贫困群众的优先承包给贫困群众,或者由贫困户组成合作社共同经营,确保了林业生产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结合。 三是顺势而为发展林下经济。县里成立林下经济发展管理办公室,积极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新模式,针对高速公路每侧流转出来的100米土地、国省道每侧流转出来的50米土地和冉海水库周边流转出来的1800亩土地,在抓好植树造林的基础上,将土地产权统一划归县政府所有,再由林下经济发展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林下经济的发展规划、监督管理等,提高全县林地综合利用率,向林下经济要效益,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