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 圈层一体化加快显现

12.05.2017  14:26

整体实力雄厚,但缺少带动力强的核心城市。群山无峰,是山东经济发展中的不争事实。

以做大做强省会经济为龙头,以一体化发展为方向,以辐射带动周边区域优势互补、联动发展为目标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战略应运而生。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实施3年多来,省会城市的核心带动效应不断增强,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明显提高,圈层一体化发展效应进一步显现。2016年,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230亿元,比上年增长7.4%,比2012年增长了近30%。

四个中心”提升核心带动

规划》实施以来,济南突出做大做强省会经济,集中力量全面推进区域性经济、金融、物流、科技创新“四个中心”建设,加快形成辐射周边城市、带动区域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2016年,济南市生产总值达到6536.1亿元,比上年增长7.8%,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9%,高于全省1.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7%,高于全省3.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4%,与全省持平;进出口增长13%,高于全省9.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3%,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结合过去5年相关数据统计,济南的GDP增速由落后全省平均水平,到追平,再到反超,最后到扩大优势,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实现了逆势上扬,核心带动辐射作用不断提升。

产业结构调整明显加快,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0.4%,高于上年同期14.1个百分点。工业向高端高质高效转型升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8.9%;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北跨携河发展扎实推进,东部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进展顺利,“高快一体”路网基本形成;金融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物流枢纽作用明显提升,社会物流总额达到2.13万亿元,增长12%;创新驱动能力明显提高,新增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4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68家,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46%,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均增长15%以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值达到2351.6亿元,规模居全省首位。

下一步,济南将实施十大千亿产业创新计划,为“四个中心”建设提供强大支撑。继续做大总量、做优结构、做强县区,大幅提高城市经济实力,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产业为本、金融为用,广泛吸纳产业金融资源,聚焦重点区域、产融结合、金融生态,积极创建国家级产业金融创新发展试验区;注重转换创新路径、强化创新支撑,推动科技与金融融合、科技与产业融合、高校与企业融合、济南与国际融合,加快建设国内重要的科技成果策源地和高新技术产业高地,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五个同城化”加快济莱协作

济莱协作区是我省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先行示范区。《规划》实施以来,济莱两市交通、通信、户籍管理、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五个同城化”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共融、共建、共享、共赢的“协作区效应”正日益显现,两市居民享受到了同城化的更多便利和实惠,也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交通同城化方面,济莱城际快客开通,实行公交化运营,单程票价由38元降到20元,济莱高速公路限速提高了10公里/小时,快速通达能力进一步提升,拉近了济南和莱芜之间的距离。目前,济莱城际快客日均发客量超过1500人次,每年可为乘客节省交通费用800多万元。

通信同城化方面,济莱两市取消了两地间固定电话、手机通信长途费和漫游费,通信资费享受市话标准,每年减少话费支出1000多万元。

户籍管理同城化方面,开辟了户籍同城绿色通道,实行两市居民身份证异地办理,推行居住证“一证通”制度,实现了两市人口户籍“网上迁移”。放宽莱芜居民落户济南标准,莱芜居民申请在济南中心城区落户,与济南市三县享受同等待遇。

公共服务同城化方面,两市110家中小学成立了教育发展联盟,全面实施管理互通、研训联动、质量同进、文化共建、项目合作“五大工程”;两市实现了社会保障互联互认和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莱芜与济南28家医院实现了异地就医和医保联网即时结算,方便了参保人员就医。济莱协作区公共服务同城化让两地市民共享公共服务,增进了民生福祉,深得民心。

资源配置同城化方面,两市已在物流、旅游、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建成多个产业联盟。全省首家跨市域行业协会——济莱协作区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会,发展首批企业会员102家,帮助70多家企业实现了产业链上下游合作。齐鲁证券、交通银行等多家驻济金融机构在莱芜设立分支机构,济莱同城清算系统正加快推进。莱芜深化与山东大学、省科学院、省社科院等高校院所的合作,省科学院莱芜技术转移中心投入运行;莱芜在济南高新区建设研发基地,推进实施了一批科技创新和人才交流项目。

济莱协作区的加速建设,有效拓展了省会城市发展空间,有力带动了莱芜经济社会发展,为全省区域一体化发展探索了路径、积累了经验。

互联互通,形成“1+6>7”效应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是典型的核心带动、圈层推进、效应扩散的城市群发展模式,基本要求就是联动发展、融合发展、一体化发展,使各种资源要素在区域内更加合理地流动配置,形成“1+6>7”的效应。

规划》实施以来,省里组建了交通、旅游、环保三个专项工作小组,区内7市主动融入对接,融合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日益拓展。

产业融合方面,区内7市成立了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旅游联盟,推动打造天下泉城、齐国故都、平安泰山、儒风运河和黄河入海等旅游目的地品牌,联合开通20条旅游专线,在济南建设区域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支持旅行社互设分支机构,推进旅游消费“一卡通”,形成集宣传推介、产品展卖、咨询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开通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成立全省第一支物流产业发展基金,开发“园区一卡通”、手机APP、GPS车辆和货物跟踪查询、微信营销、物流金融、电子商务交易等业务,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物流行业的快速高效发展。

周边城市加强与济南的产业协作、错位发展。德州市与山东大学的合作全面深化,生物工程、晶体材料、智能装备研究院等11个合作项目相继落户,浪潮大数据中心、齐鲁制药产业园、汉格威新能源汽车电控等58个项目顺利推进。莱芜市在汽车及零部件、高端机械制造及新材料等多个产业领域建立起配套协作关系,涉及相关企业280多家。其中,莱芜一半以上的汽车零部件产品直接供应到济南,产业产值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增幅。

德州、聊城、滨州等城市深入挖掘区位、资源、产业优势,积极承接省会和京津冀产业转移。截至目前,对接京津冀合作签约项目400多个,总投资额达2700多亿元。

互联互通,交通先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交通体系日益完善,“一小时生活圈”逐步形成。济南轨道交通规划获国家批复并陆续开工建设,济青高铁、石济客专、郑济客专等重点铁路工程规划建设加快推进,济南-东营、济南-乐陵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济南-泰安、济南-莱芜、济南-聊城等城际铁路项目列入全省快速铁路网规划,济南机场南指廊主体完工,滨州港扩能建设积极推进,泰安港总体规划获得批复。

外热入济”规划实施方案编制完成,济南将引入茌平信源电厂、郝集电厂余(废)热承担西部城区供热需求,项目总投资47.9亿元,2017年计划投资15亿元,建设周期为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项目达产后,可以满足2020年到2030年济南市区1亿余平方米的新增供暖需求。

联防联治”大气污染

规划》实施以来,区内生态环境治理取得积极进展。在省会城市群及周边重点城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作小组第三次会议中,增加济宁、菏泽两市为小组成员市,明确了小组各市在大气预警应急等方面与京津冀实行联防联控的总体要求。安排部署《进一步加强省会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围绕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污染治理、扬尘污染整治、机动车污染防控等四个方面,提出了17项工作措施。

全面推进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率先在莱芜试点实施了二氧化碳和化学需氧量排污交易办法,初步建立了排污权交易市场。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先后两次开展大气污染执法联合行动。2016年,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细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同比改善13.8%、8.9%、24.5%、6.5%,大气改善程度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