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微芒——致敬2014年草根英雄
新华网北京1月2日电(记者郝方甲、双瑞)最动人的力量,不是英雄式的一往无前,而是普通人的几经彷徨仍勉力务进。
跨过2014年,我们感谢他们——身边的“草根英雄”。
他们是凡人,面临抉择时有软弱、恐惧和挣扎,却终以最朴素的情感和超乎寻常的勇气,坚守了人性的亮光。
凡人的微芒,足够将前路照亮。
生死瞬间,那些本能的选择
【抱一团死亡之火】
“抱起罐子时,火苗掠过我的脸。爆炸怎么办?”
1月3日,武汉一家餐厅发生火灾,因为担心二次爆炸,26岁的消防员皇甫江武抱起冒火的煤气罐就往外跑。一张记录这惊险瞬间的照片显示,罐上火焰足有1米多高。
“害怕只是一瞬间。”抱着这团随时会爆炸的死亡之火,皇甫江武以一人之躯将可能的隐患消于无形。面对铺天盖地的赞誉,他说,当时只想把火灭了,现在最怕父母知道。
因为职业原因,他是父母最牵挂的孩子。在每天都会接到的问候电话里,他往往报喜不报忧。
关于抱火一事,他与妹妹约定,能瞒父母多久是多久。
【推一辆生命板车】
“害怕?那种情况下咋可能允许害怕!”惊心动魄的昆山“8·2”爆炸事故现场,听到一声巨响,邹令东没有跑,反而冲进浓烟密布的车间,在慌乱中用板车推出数名受伤的工友,“当时哭天喊娘的,一个男子汉不站出来还是男人吗?”
45岁的邹令东,没什么文化,上有老下有小,挣钱养家是他的最大追求。邹令东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也能当“英雄”。事实上,推着板车救人的当天晚上,他怕得不敢睡觉。
“只要一闭上眼,脑子里都是爆炸后的惨状。”邹令东不好意思地承认,那晚实在太害怕,最后是叫老乡陪他一起睡的。
平淡岁月,“无用”之事的慰藉
【一个独自升旗的人】
一个独居老汉,一棵杨树,一面手缝的五星红旗。在一个只有3户人家的小山村里,国旗每天例行升起。
这是全世界最简陋的升旗仪式:六十多岁的王宝柱老汉,用不标准普通话唱着国歌,挥舞着一根五六十斤重的木杆,把自制国旗挑上一棵杨树。
王宝柱老伴去世了,儿女也不在身边。除了种地,王老汉喜欢看电视。每当电视里出现升国旗、奏国歌的镜头,他就高兴,也自豪。
身处人迹罕至的大山里,国旗是他与世界的情感联结,升旗让他觉得不孤单,这是孤单王老汉给自己的陪伴。
【一个为乡愁著史的人】
“窑洞没人住了,梯田没人种了,山杏没人摘了……人少了,狼和狐狸多了。”宁夏彭阳县王洼镇崖堡村的高荣峰老人站在山坡上,指着今年春天刚废弃的三个自然村说。
移民搬迁潮正在席卷中国农村。有200多年历史的崖堡村从一个人声鼎沸的重要驿站、商埠,正快速消退为一个静悄悄的深山小村落。
“也许再过一两代人,崖堡这个名字就不存在了。”教了一辈子书的老人,舍不得让这老村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他用了9年时间,考证历史遗迹,记录自然变化、村庄变迁、社会变革、人口繁衍,写了一部《崖堡村志》。
萧条的崖堡村里,“一家狗咬,十家狗叫”的情形一去不返。一个村民兴奋地在村志“户族源流”部分找到了自己祖先的记载,他说:“人都走了,有村志在,就还能找到根儿。”
山水易改,乡愁绵长。“把崖堡村的记忆,装在这一本书里了,我死而无憾。”高荣峰说。
你的故乡可还如故?你的乡愁,所托何处?
百味人生,烙在心底的善意
【一个有102个孩子的人】
很多贫困家庭的自闭症或智障孩子,若不能上学,通常会被独自关在家中,久而久之,就成了无法融入社会的“废人”。
一辈子“看不得孩子受苦”的广西柳州女教师胡惠月,退休后自掏腰包办了个低价特教学校,又一家一家上门说服家长把孩子送来,把自己和这些“星星的孩子”彻底绑在了一起。
这一绑,就是16年。
十几年里,胡惠月做的远远超过一个老师的职责。从最基本的训练大小便、学走路、教说话,到培养出有一技之长的人,其中所需的辛苦、耐心远非常人能够想象。因为工作辛苦、工资又低,她的学校连老师都留不住,员工来来走走,不变的只有一个“胡阿婆”。
胡惠月不怕辛苦,只怕自己老得太快。学校越办越大,学生从最初的8个增长到现在的102个,已经71岁的她越来越担心:一旦自己干不动了,这些孩子怎么办?
“现在,孩子还没长大,我还舍不得老。”
【一段15年的还债路】
陈武现打开包,从厚厚一沓写有名字和金额的信封里翻出一个递过来,昔日工友胡书堂愣住了:“还啥钱?”
1999年,河南汝阳23岁的包工头陈武现手下有近百名农民工,临近年关,工程负责人忽然消失,欠下近2万元工资。陈武现许诺:“这个账,我还!”
10多年来,陈武现下过煤窑,卖过水果,送过快递,今年终于凑够了这2万元。
最少的50多元,最多的900多元,带着当年的账本,陈武现踏上了寻人还债之路。时隔多年,很多工友早把这事忘了。
“这是一份迟来的道歉……这点钱可能微乎其微,但诚信比钱重要。”
2014年过去了。那些你我身边最普通的好人,是我们牢记2014年的“最温暖坐标”。
他们在某个瞬间照亮了世界,之后便消失在人群中,继续做着“应该做的事”,平淡地活下去。
让我们向这无数个背影致敬。无数微芒聚在一起,便是大光明。(综合记者冯国栋、刘巍巍、王恒志、魏飚、马俊、李斌、翁晔、张兴军报道)(更多报道,请扫描新华社摄影部所发新华全媒头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