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锦:经济何时触底看三个条件

07.08.2016  13:0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日前表示,中国经济何时触底取决于 高投资触底 去产能到位 新动力形成 三个条件。

高投资触底主要取决于基础设施、房地产、出口三只“靴子”落地。

刘世锦认为,尽管对过剩问题早有警觉,但幅度之大仍然超出预期。一个重要原因,是重化工业内部的“加速原理”在起作用。在这些行业的上升时期,由于“需要更多的钢就要新建钢厂,而建钢厂本身就要耗费钢”,这种“自我循环”带动了重化工业异乎寻常的快速增长。而到回落时期,“加速原理”在相反方向也起作用,使回落幅度超出预期。

事实上,近些年供给侧大调整,除了重化工业外,还有出口行业。增速由20%-30%降到负增长,出口行业受到的冲击并不亚于重化工业。出口行业也经历着艰苦调整,企业订单减少、负担加重,部分企业关闭破产,有些移至外地,还有的企业老板“跑路”,如此等等。

但与重化工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出口行业总体上似乎“声音”不大,也没有获得多少政策资源支持,堪称“静悄悄的变革”。重要的区别在于,出口行业主要以非国有的民营和外资企业为主,重化工业则聚集了众多国有企业,其中的大企业以国有为主。民营和外资企业调整较快,方式多样,不会久拖不决,因为它们拖不起。有的人实在经营不下去,解不开困局,可以“一跑了之”,而不会在长期亏损、扭亏无望下继续经营。

而去产能后的职工安置、债务处理、资产重组等都是难啃的骨头,解决起来难度很大。“国企出问题,政府总要管”的明显或隐形承诺,使国企调整难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魄力。国企去产能的调整,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国企、国资深化改革的问题。

至于新动力,刘世锦认为是指那些新成长起来的增长领域,即“新经济”。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新成长产业,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如信息服务、物流、研发、金融等;与居民消费水平升级相关的服务业,如医疗、文化、体育等产业;制造业中的新技术产业,如大飞机制造等。二是产业转型升级,如机器替代人工、绿色发展等。三是创新而产生的新增长点,如网购等“互联网+”所带动的相关行业。以上分类是相对的,往往互相交叉、互相融合。新经济的增长空间会挤压原有增长空间,这种增长具有重分蛋糕性质,不可避免会引起利益关系的冲突和重组。例如,网购快速发展的同时传统商业放缓以至于衰落。

新动力来源另一个来源是老经济加新机制。美国研究竞争战略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日本还有竞争力吗?》一书中,认为日本高速增长期后存在“二元经济”,一个是高度对外开放、竞争力很强的领域,另一个是面对国内市场、封闭性强、竞争力差的领域,包括物流、电信等基础设施,加大了整个经济的运行成本。日本经济要提高竞争力,必须解决后一个领域的市场开放问题。刘世锦认为,中国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纠正资源错配、提升效率大有文章可做。

刘世锦认为,经济触底的过程不大可能一帆风顺,抑或将经历一个复杂、很可能波动较大的过程。受某些短期因素影响,相关指标可能转好,但需要观察其可持续性。触底成功后,增长态势不会像有些人期待的出现V型或U型反转,而有很可能性是大的L型加上若干个小的W型。

烟台市委统战部助力海外山东籍企业渡过难关
    日前,获悉海外鲁籍企业遇到困难,外事侨务办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1月10日,省委常委会利用一天时间,外事侨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