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国曾明确表示不关照家人:你们都别怨我
10月25日,中纪委召开十八届四次全会,刘金国当选中纪委常委、副书记。
这位59岁的新任中纪委副书记履历扎实,他的清廉做派和接地气的行事风格也颇受关注。
《法制晚报》记者探访其在河北昌黎县小港村的老家,发现其母仍在旧屋居住,兄弟姐妹仍以务农为生,他明确表示不会暗地里“关照”家人,并告知:“你们都别怨我,我谁都不管。”
同村村民,他也仍旧保持“不近人情”的执着,有村民直言“金国耿直得邪乎!”
据悉,刘金国每次回老家,都会让司机将车停靠在村外的路上,再步行进村回家。
弟弟:为20元还价指望卖貉子皮过年
小港(当地人读作“甲”)村,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新集镇。到了昌黎县城,仍需要开车40多分钟才能进到村子里。
早上9点,村民刘金平约了本村的收皮人到家中谈价格,今天他想卖掉去年积攒的80多张貉子皮。
正赶上秋收结束后略闲的时节,家中的玉米已经收割完毕,这是过年前的一笔“大收入”。
穿黑衣的收皮人进到家门,穿过屋内厨房直达后院,看完刘金平的貉子皮后,只开出280元一张的价格。
“我要价300元一张,但收皮的只给280元。”刘金平站在炕边叹一口气,皱眉说道:“给的价格太低了,眼看着快过年了,想指望卖个好价钱,攒个几万块钱补贴家用过个好年。”
在几番讨价还价之后,买卖双方都不愿让步,交易失败。
“其实要是能给到290元我也勉强卖掉算了。”刘金平布满纹路的粗糙双手交叠放在胸前,一件落满灰尘、破旧皱巴的黑色外套罩在军绿色的薄衫外。
这位皮肤黝黑,正因貉子皮20元差价而犯愁的朴实农民,是前几日中纪委新上任副书记刘金国的亲弟弟。
小港村53号,一处灰砖砌成的平房,简易的铁质小门已经开始有生锈的痕迹,门口一把小木凳依靠墙边,屋门口一块小院清扫得很干净。和村内其他家一样,屋顶上放着2大筐收割下来的玉米棒子,这便是刘金国在河北昌黎小港村的老家。
刘家兄妹六人。大姐刘金凤,二弟刘金国,三弟刘金平,四弟刘金宽,五妹刘金燕,六妹刘金荣。家中除刘金国从政外,其余兄弟姐妹仍靠务农为生。
如今老屋中居住着他83岁的老母亲陈惠英、弟弟刘金平夫妻共三人。听闻《法制晚报》记者想采访关于儿子刘金国的事,陈惠英端出热茶,捧出自家种的花生:“儿子就是调动了一下工作,没什么大不了的。”
老人向记者介绍,丈夫比自己大三岁,67岁那年过世了,好在子女都很孝顺,日子和和顺顺的。老人说,儿子刘金国小时候念书没让家里操过心,现在在北京工作繁忙,半年甚至一年才能回一次家,但经常会打来电话嘘寒问暖,“今年春节,他还买了十几袋饺子和十斤肉回来过年。”
陈惠英老人现在居住的老房子是1987年盖的,进屋就是厨房,她的卧室在左侧,屋内的红色柜子已经用了几十年,靠墙略矮一点的浅黄色柜子上摆放着十几张家里人的照片,靠窗的炕上铺着泛旧的被单,屋里唯一的电器,是一台略显土气的老旧电视机。靠床的位置有一台缝纫机,老人说,很久都不用了,眼睛现在不如以前了。
据悉,刘金国曾将母亲接到北京的家中居住,希望她能享享儿孙福,但老人家小住一段时间后执意要回河北老家。她向记者回忆在北京的生活时,连说了三个“呆不住”。
“还是农村老家好,出门都是熟人,我不识字,去了北京电梯不会按,到超市找不到门出去。在小港村有孩子们在身边照顾着,邻里邻居有什么事儿也都帮忙招呼。”
“冷对”家人:你们都别怨我,我谁都不管
刘金国于1955年4月出生在河北最普通的农民家庭。2000年时任河北省公安厅副厅长的刘金国在人民大会堂的事迹报告会上曾说: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对老百姓怀有深厚的感情。
陈惠英老人说,家里并不富裕,几兄妹都靠务农为生,人均大约两亩地。刘金国明确表示不会暗地里“关照”家人:“你们都别怨我,我谁都不管。”
陈惠英老人告诉记者,刘金国在北京安家买房时也没什么钱,老家的兄弟姐妹更是凑不出钱帮其分担,最后是贷款40万元,通过每月还贷才解决的。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刘金国的妻子长期是临时工,从未动用丈夫的关系帮其疏通。对此,陈惠英老人评价自己的儿媳称:“这也是应该的,她是个好媳妇,爱干净理解人,一直帮着金国操持家里事务,以前还想请保姆照顾我,但我拒绝了。”
除了家人,刘金国对村里的老乡“不近人情”在小港村是出了名的。
当《法制晚报》记者找到63岁的刘志和时,他正和妻子陈淑菊在地里收玉米秆,家中20多亩的玉米棒子早已完成秋收,身后一辆蓝色三轮车扎扎实实地装满一车的玉米秆。
说起刘金国的“不讲情分”,高中同学刘志和透露,他的父亲刘兴辅是一名教师,曾想找刘金国托个人情帮忙办离休手续,但被告知:我说了不算,跟政策条件不符合的我办不了。
“他要求很严格,我不怨他,这也说明他正直,不偏私。”刘志和还告诉记者,刘金国在担任公社党委书记期间,曾严厉批评上班、开会迟到的人:“要是再来晚,以后都不用来了!”
曾在小港村当过7年村党支部书记的董瑞林也向记者证实,刘金国是一本正经的性格:“村里人都知道,‘走后门’的事不能找他,歪门邪道的事他不会给你办的,他耿直得邪乎!”
当电话员时雨中奔走为邻村送信儿
今年79岁的张忠智是刘金国当年的入党介绍人,他家和刘金国家的老屋仅相距几十米,张的儿子张守纯和刘金国也是初中同学。
据这位老支书介绍,刘金国年轻时曾当电话员,工作很认真负责。有一次村边的滦河发大水,刘金国负责打电话通知各村撤离。当时下着大雨,北房子村的电话接不通,刘金国愣是冒着大雨,跑了二里地给村民送信儿。
他告诉记者,当村支书时还叮嘱过年轻的刘金国:“金国啊,你人年轻,工作要踏实,升官了也不能忘本。”老人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很是激动,拿出一叠曾经为刘金国编写的顺口溜:小港村的刘金国,从来办事不为我。公正廉洁始终如一,工作认真有负责。心底无私人赞扬,此人有才又有德。赞扬声中找差距,要求自己更严格。大家学你怎么办?成了人生加油站。同志超越我提速,只有向前再向前!
不同于张忠智和刘金国的“老交情”,62岁村民李艳中多年前和刘金国只有过一次接触,但让他印象深刻。
李艳中腿脚不好,有一只腿安装了假肢,行动不是很方便,当时他正要从小港村赶到昌黎办事,时任昌黎县委组织部长的刘金国也要从老家回县城。上车前他看见李艳中没买到票,就主动把票给了李,让他早点上车,自己又重新去排队买票。
记者在村内走访时,听到一个有趣的故事。有村民的朋友曾到刘金国北京的家中做客,但去了之后很惊讶,日常饭菜是喝小米粥,家具陈旧,完全没有“当大官”的样子。“听到的时候我们都不敢相信呢,做官都做到北京了还这么简朴。”一位村民向记者说道。
据当地村民介绍,刘金国每次回老家,都会让司机将车停靠在村外的路上,再步行进村回家。“据说是怕车开到家门口影响不好。”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村民抱怨“没沾光”母亲回应:不走正道就不中
小港村村民大多依靠种植玉米为生,但因为土地条件限制,一年只能种一茬,4月底播种,9、10月秋收,用当地人的话说是“靠天吃饭”,因此,全村的生活条件并不算特别好。
直到现在,小港村也没有通自来水,村民们大多靠打井取水。此外,村里的道路也不平整,多为2米宽的土路。
2年前的大水将村旁滦河的木桥冲毁,通行不便,很多住在河东的村民的田地在河西,往返劳作很费事。
在一些村民看来,村里出了刘金国这么大的官,但是村子里并未因此沾到光,要是能打打招呼帮着把村里多建点路、修点桥就好了。
对此,刘金国的母亲陈惠英老人说道:“这样的话我听了也不会生气,儿子有儿子的难处,他是个按规矩办事的人。做工作肯定要承受被骂的风险,被骂了说明在做工作,不被骂还不好。很多事并不是他说了算,都实打实的就行,实事求是地做事。人还是要走正道,不走正道就不中!”
执行统筹/朱顺忠文并摄/法制晚报深度记者杜雯雯发自河北昌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