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草原文化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
创新发展草原文化 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课题组
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时要求,“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按照总书记讲话精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提出,要努力打造经济发展的风景线、文化繁荣的风景线、民族团结的风景线、边疆安宁的风景线、生态文明的风景线、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风景线,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物质和精神成果。两年多来,贯彻落实总书记的嘱托,努力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已成为全区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共同行动。草原文化作为内蒙古优秀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作为滋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沃土,为内蒙古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新形势下,更要弘扬草原文化,创新发展草原文化,为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贡献精神和文化力量。
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与草原文化一脉相承
草原文化是千百年来北方草原各民族经过代代生产生活而创造形成的灿烂文化,是内蒙古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以草原文化为纽带,团结奋斗、守望相助。草原文化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已深深融入北方草原民族的血脉,所具有的精神力量已深深印刻在草原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并产生强烈的感召力和向心力。当前,草原文化更是维护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形成了影响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文化氛围,汇聚成了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强大文化力量。
自治区党委关于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6个定位,与草原文化的开拓进取、豁达乐观、开放包容的民族精神,崇尚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自然生态理念,以及崇信重义、互助友爱的伦理观念一脉相承,与“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一脉相通。
我区自“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实施以来,通过研究和理论成果的应用,草原文化已对民族文化大区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正在稳步实现由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的跨越,文化已成为内蒙古软实力的突出标志。“草原文化研究工程”研究提出的“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之一”等观点,被誉为我国文化史进入21世纪最具突破性的理论创新成果,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源泉,成为推动内蒙古改革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创新发展是新形势赋予草原文化研究的时代课题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千百年来,活跃于北方草原地区的各个民族不断滋养丰富着草原文化,草原文化的发展也深刻地影响了当地社会历史进程。
当前,内蒙古和全国其他省区一样,面临艰巨的现代化转型任务,经历着一场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变革。创新发展是新形势赋予草原文化研究的时代课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蒙古要完成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艰巨任务,必须充分发挥草原文化凝聚精神力量的积极作用,在深入研究、挖掘、阐释草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丰富内涵的基础上,在汲取优秀民族文化核心智慧的同时,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内蒙古的科学发展、绿色发展,才能为解决内蒙古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压力问题提供思路。
从国内外大环境看,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同样需要创新发展草原文化。现阶段,全国各相关省区和沿线各相关国家正在通力合作,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内蒙古作为“草原丝绸之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前沿,是连接中国和蒙古、俄罗斯及欧洲腹地的重要节点,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实施,对构建和谐包容、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都将起到重大作用。因此,内蒙古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也是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应有之义。应该看到,虽然目前“一带一路”建设在各层面、各领域已经全面拉开序幕,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如何使沿线国家和地区更加积极地参与“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就需要通过文化这个桥梁和纽带,做好“民心相通”工作。而在此过程中,所遵循的不同文明之间求同存异、包容互鉴、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等理念,本身就有利于形成亲诚惠容的文化观、价值观。因此,我们要以草原文化先进理念为引领,充分发挥草原文化在国际交往中的影响力,为建设好“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实现共赢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创新发展草原文化更好服务于打造亮丽风景线
草原文化的创新发展要更好地服务于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一是要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回应创新发展草原文化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过去十几年,草原文化为推动内蒙古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在推进内蒙古现代化转型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程中,发挥好文化的支持作用,就必须解决文化创新问题。草原文化创新作为文化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草原文化理论体系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学术体系创新以及研究观点、研究手段创新等多个方面推陈出新。只有解决了草原文化自身的创新问题,才能更好地为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智力支持和文化力量,这也是创新发展草原文化的历史机遇,是构建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时代特色的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的难得机遇。创新发展草原文化,要直面问题、直面实践,在推动时代进步、社会发展中实现理论新突破。
二是要有效整合有利于草原文化创新发展的一切积极要素。吸收和借鉴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是草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要以开阔的胸襟、兼容的态度和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对待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要在与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相比较、相竞争的过程中,加深对草原文化的自我认识。要敢于打破思维定势,敢于推陈出新,采取积极的学术态度和学术思路,促使草原文化在同其他文化的碰撞交流中得到创新发展。另一方面,要从草原文化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重新审视、整合草原文化丰富的资源,注重挖掘那些淹没于浩瀚资料海洋中、至今未被认知的资源宝藏,注重对草原文化的构成、区域分布、历史发展高峰期等深层次学理问题做出新概括、新论断,对草原文化的方法论做出新探索。在草原文化创新标准上,要体现作为草原文化学科的独立性和唯一性,体现学科发展的与时俱进,体现草原文化的有用性,使草原文化以新的面貌盛开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百花园中。
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思想内容是文化创新的内在灵魂,文化的作用就在于以思想引导人、以道德提升人、以精神鼓舞人。因此,创新发展草原文化一定要把思想引导和精神提升放在首位,坚持“内容为王”,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使之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同时,要高度重视草原文化的传播,善于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以群众更加喜闻乐见的途径和形式传播草原文化,更好地满足各族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总之,打造我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边疆安宁、生态文明、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亮丽风景线,就必须肩负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重任,完成草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大使命和重大课题。
(执笔人:马永真 高晓焘)
创新发展草原文化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课题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包括草原民族价值观在内的中华传统价值观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它继承和吸纳了包括草原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料,彰显着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的内在价值。
草原文化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体现,也是人们对理想社会和理想国家的普遍追求。千百年来,草原民族始终期盼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太平盛世。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中赞颂的宝木巴之国正是基于对这种理想社会的想象。草原民族一向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蒙古汗国时期的伊克忽里勒台是成吉思汗及其贵族上层共同商定、处理国家重大事务的一种封建社会民主大会制度,为维护强有力的国家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窝阔台、贵由、蒙哥等人,都是通过伊克忽里勒台选举而即位的。在社会治理方面,草原民族也有民主商量、民主决策、大家的事情大家做主、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传统。比如孤儿舌战成吉思汗9员大将的故事,就体现了鲜明的民主思想。
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和谐”一词在《蒙古秘史》中称为“额耶”,作为草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追求,“额耶”几乎贯穿了草原民族的整个文明史,体现在草原民族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各个层面,调节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等各种关系。不论成吉思汗的“伊克额耶”(意为大和谐)思想和社会理想,还是忽必烈“应天者惟以至诚,拯民者莫如实惠”的理论,都是以和谐为价值追求的。草原文化中民主、和谐的传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和重要依托。
草原文化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导向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体现,也是草原人民一直以来的社会理想。历史上,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过着一种来去自由的流动生活,养成了自由的天性和禀赋。就拿宗教信仰政策来说,向来注重信仰自由和宗教平等。成吉思汗的《大札撒》有个重要条款:“一切宗教理应得到尊重,但任何宗教不得享有特权。”此后500多年,美国宪法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国家坚持宗教自由,但不偏袒任何一种宗教。
体现平等、公正思想的故事,在草原民族历史上更是俯仰皆是。成吉思汗的女婿战功卓著,却因私自瓜分战利品,不仅被成吉思汗施以重罚,还被罢免官职、削为平民。在成吉思汗之前,重要职务一般都由贵族担任,铁木真即位后改革旧制,不分出身贵贱,唯论功量才用人。者勒篾由仆人成为大将,汪古儿从厨子升任千户长,许多阿拉伯人、畏兀儿人都在蒙古帝国朝廷中担任要职。
草原民族注重法治,注重法律和典章制度的建设。早期,他们主要靠“约孙”即习惯法来调整社会成员的行为。成吉思汗《大札撒》是蒙古民族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比号称世界第一部宪法文件的《汉谟拉比法典》还要早9年,具有宪法和专门法的性质,对蒙古族国家统治和社会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之后,草原民族还陆续制定了《元典章》《阿拉坦汗法典》《喀尔喀七旗法典》《蒙古卫拉特法典》《喀尔喀律令》《蒙古律例》等众多法典律令,都在印证着这样一个事实,草原文化传统中,天然存在着对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期盼与向往。
草原文化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体层面的体现,也是社会成员应当具备的道德准则和道德修养。草原民族游牧生产生活的分散性与松散性,使法律和公众监督出现了颇多的真空,因而游牧社会对个体的约束更多地依赖于道德操守和民众的自觉意识。
诚实守信是北方草原民族规范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道德范畴。人无信则不立、万恶之首为撒谎,这是草原民族朴素而坚定的信念。哲别射伤了成吉思汗,面对被诛杀的危险依然承认是自己射伤了可汗,成吉思汗非但没有报复他,反而因其诚实而原谅了他,并加以赞赏和重用。成吉思汗自身就是以忠义、守信为人格准则的楷模,正是这种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质,令他的部下那样义无反顾地忠于他,最终辅助他成就了大业。内诚于心、外信于人、诚实守信、表里如一,这是草原民族一向敬重有加的人格典范。正如明朝一位官员的记述,蒙古人“最敬者笃实不欺,最喜者胆力出众,其最重者然诺,其最惮者盟誓。伪则不誓,一誓,死不渝也”。成吉思汗把“忠”“诚”“信”提到治国理政的高度,提出执政者必须通过“践其言”来获得民众的信任。元世祖忽必烈秉承成吉思汗思想,将诚信确定为施政纲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友善,是人与人之间保持“视人皆为友,我必善待之”的良好品格,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草原民族一向在朋友之间、邻里之间、人与人之间,讲究以诚相待、和谐友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这一点在约翰·普兰诺·加宾尼《出使蒙古记》中有详细描述。草原民族历来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友善当作最高原则来追求。这一点在牧民的生产生活中都有体现,在蒙哥汗的登基诏书中体现的尤为充分。草原文化是以生命为本的和谐、友善的文化,这种价值取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珍贵精神财富,应当倍加珍惜、发扬光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对包括草原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造性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必须借助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弘扬来实现。
当前,文化创新必然会面临古今中外、纵横交错的多种文化冲击,需要正确把握和处理。首先,文化是一脉相承的,离开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文化创新就会失去根基。其次,异质文化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资源,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如果忽视不同文化之间的开放与交流、借鉴与融合,文化创新就会失去催生的力量。再次,现实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源泉,要立足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把实践中产生的种种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文化事项和新经验及时上升到理论高度,为民族文化的创新提供不竭动力。最后,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时代要求,要着眼于时代发展和文化前沿,如果偏离了以改革发展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就会迷失方向。
总之,草原文化的创新发展,既要继承和弘扬草原文化的精神品质、核心理念和生态意识,尽可能完整保存唯我独具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记忆,又要广泛吸纳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并把时代精神融入其中,革故鼎新,推陈出新,让草原文化更具生命活力,更具时代特色。只有从建设文化强国、民族文化强区和繁荣发展先进文化的角度,深刻认识创新和弘扬草原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积极发掘和阐发草原文化的优势资源,并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才能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全区各族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贡献力量。
(执笔人:金海)
创新发展草原文化 推动民族文化强区建设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课题组
草原文化是内蒙古最有特色和优势的地域文化,是内蒙古文化建设最具竞争力价值和广泛意义的文化资本。草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事关内蒙古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事关内蒙古文化创新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大局。
以草原文化的创新发展开创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新局面
草原文化作为复合性地域文化,归属于传统文化范畴。民族文化、游牧文化是草原文化的基本属性,也是其核心形态和基石,是内蒙古区域文化最有特色优势和核心价值的活态文化。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是对地域传统文化的一次系统重构、创新和提炼。这就意味着,内蒙古的文化竞争力、创造力、影响力将得到空前提升,意味着要建立一个以草原文化为广泛基础、以民族文化为显著特色、以现代先进文化为引领,文化与政治、社会、经济、生态协同发展,不同文化和谐共荣,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水平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的文化强区。
民族文化强区建设关键在于民族文化要强。就目前而言,内蒙古文化创新的发展实际与“文化强区”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存在亟待破解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
草原文化的创新是其自身发展的必要途径,也是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首先要从制度创新入手,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围绕草原文化的创新发展形成一个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其次,要把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社会创新有机结合,带动和整合全社会力量,将草原文化的创新发展引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大环境,开创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新局面;再次,深度挖掘草原文化的潜在能量,要用现代科技、现代理念、现代管理,创意创新草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升华草原文化核心理念,大力培育和发展草原文化创意产业,提炼草原文化新品格、新价值,将其打造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内蒙古文化品牌。
以草原文化的创新发展推动内蒙古文化建设进程
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文化保护、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政策等各领域。草原文化、民族文化资源原本性、唯一性、完整性的保护和保持,不仅关系到文化资源本体的存续,也关系到整个区域文化建设的特色、品位和质量,是内蒙古区域文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是区域文化建设的两大重点,也是推动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双轮。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构建一个以文化事业为广泛基础,以文化产业为排头兵,二者紧密相联、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文化新体系,是地域文化建设突破瓶颈的关键。
一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事业建设。要创新文化体制和机制,构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面向国际的文化事业体系,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打造一批功能齐全的文化设施和展馆,提高文化的生产、服务、展示、交流、经营等社会功能和作用。加强草原文化、民族文化的研究、宣传、普及工作,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节庆、会展和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民间节庆活动,提高草原文化的社会认知度,围绕草原文化形成一个共享共建的大众化社会氛围。深化文化事业的内部改革,优化文化市场机制,为文化产业拓展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发展空间,提供更优质的资源平台。
二是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构建内蒙古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在地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必须高瞻远瞩,从国家和全区社会文化建设的宏观视角,分析、制定草原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和发展策略,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以创意为核心,以科技为载体,用现代科技理念、科技手段和互联网技术,创新草原文化的内容、形式和管理,提升文化产业科技含量,优化发展环境和平台,提炼产业新品格,塑造产业新品牌。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结构体系,大力扶持培育民营企业,打破条块分割、分散经营的藩篱,建立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基础的跨地区、跨行业产业集群。坚持特色化发展道路,逐步构建以草原文化为普遍特色、以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为主要品牌的文化产业体系。重点发展草原文化旅游业,打破行政区划界线,积极主动与周边省区和邻近国家联合,整合共性特征的草原文化资源,建立贯通全区、面向全国、面向国际的草原文化主题旅游业体系,提升草原文化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以草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升内蒙古文化影响力
文化影响力是文化软实力的最高标志,植根于文化特色。内蒙古的文化影响力要集中体现在草原文化的整体影响力上。“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核心理念,包容开放、和谐多元、敬畏自然、热爱生态的精神品格,铸就了草原文化独特的个性。
多元性是草原文化的特色之一。文化多样性的维护及传承是内蒙古民族文化强区建设具有决定意义的大前提。因此,在区域文化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多样性,把草原文化包容开放、和谐多元的精神品质转化为时代精神,用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优秀传统丰富和提炼区域文化,为民族文化强区建设营造更加和谐的人文环境。
生态性是草原文化的本质特征。生态性几乎贯穿于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信仰、习俗的各个层面,构成其最为鲜明的文化特质。弘扬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草原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认真分析草原文化的生态属性,把草原文化的生态精神、自然价值观升华为广泛的文化认同、文化自觉和朴实价值观,用先进的生态思想引领区域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塑造内蒙古绿色、和谐、文明、富强的文化强区形象。
文化影响力还体现在其自身的凝聚力和辐射力上,草原文化的创新发展同样要以其凝聚力的增强和辐射力的提升为重点。内蒙古地处祖国北部边疆,在对外文化合作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文化优势。全面加强与俄蒙等国的人文交流,将是内蒙古当前和今后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从国家整体利益和国际合作大局出发,借助“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有利时机,把文化合作当作国际合作的重要途径,在系统整合区域文化资源、打造内蒙古国际文化品牌的同时,加强与俄蒙等国的人文合作,共同开发跨境民族文化和具有共性特征的草原文化资源,构建国际文化合作平台,以文化交流合作促进睦邻友好关系,以文化亲和力提升内蒙古对外影响力,树立内蒙古的国际形象。
(执笔人:王其格)
第13届草原文化节已经落幕,“坚持创新发展、弘扬草原文化”的论坛主题仍在回响。如何以创新激发动力、增强活力、释放潜力,以创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区文化繁荣发展,更好地发挥文化的精神纽带和支持作用?今日《论道》推出特刊,邀请自治区草原文化研究课题组专家从不同角度对此加以阐释。